市场监管总局制定工作方案

深入推进假冒伪劣重点领域治理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9年01月10日 A1 版)

  本报讯 为深入推进假冒伪劣重点领域治理,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制定了《假冒伪劣重点领域治理工作方案(2019—2021)》并印发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方案》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改革创新监管制度和机制,强化对重点领域和重点市场的治理,严厉查处假冒伪劣违法行为,促进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方案》提出,以坚持问题导向、发挥协同优势、强化技术支撑、推进社会共治为基本原则,通过稳步有序开展专项治理,查办一批假冒伪劣大案要案,净化生产源头和流通网络,有效遏制假冒伪劣高发多发势头。力争到2021年,实现以下目标:市场监管综合执法能力和监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工作机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老百姓买得更加放心,用得更加放心,吃得更加放心。
  《方案》明确,要集中开展四项重点专项治理。一是开展农村市场专项治理,加大农村市场监管力度,开展农资及农产品专项执法,大力加强“山寨食品”治理,严厉查处虚假违法广告。二是集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开展特殊食品监管专项行动,加强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治理,推进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强化食品安全预警和标准工作。三是开展电商平台专项治理,严厉查处网络违法经营行为,强化对网络交易平台的监管,着力提升网络交易监管能力,大力推动网络监管综合治理。四是开展认证领域专项治理,严厉查处无证CCC认证产品,加大认证检测市场监管力度,开展认证实施机构专项监督,加强CCC认证产品在线核查。
  《方案》要求,坚持打建结合,建立健全治理假冒伪劣制度机制,逐步整合原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物价、知识产权等投诉举报电话和对外设置的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投诉举报渠道,制定统一的投诉举报受理办法和工作规则,通过“12315”一个电话号码对外、全国一个“12315”平台受理,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投诉举报服务,拓宽案件线索来源渠道。同时,建立跨区域执法办案协作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市场监管机制。
  《方案》强调,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假冒伪劣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逐级落实责任。要结合本工作方案和当地实际情况,对当地假冒伪劣重点商品、重点市场和重点区域进行排查梳理,研究制定针对性强的整治方案、监管措施和年度进度安排,稳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实现3年治理目标。同时,要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播渠道,大力宣传治理假冒伪劣的政策措施、工作进展和成效,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发布消费预警提示, 开展产品防伪知识等识假防骗技能科普活动,曝光典型案件,震慑违法分子,营造抵制假冒伪劣的良好社会氛围。

□鞠 闻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