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奇营销 以次充好 跟风消费
网红食品热度高 合力保障促安全
近年来,一些“颜值高、口味新奇”的食品强化消费者的猎奇心理,让大家争相抢购,随后成为了受人热捧的网红食品。然而,网红食品的表面繁华,遮挡不住其背后存在的各种问题。据《2018年食品舆情报告》显示,食品安全依然是食品行业中的热点话题,其中网红食品安全问题热度持续提升,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
网红食品“晒”比吃更有吸引力
到底何为网红食品?在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中,网红食品是指一些微商通过特殊营销方式,将自制食品包装成“网红”,在微信朋友圈里销售,迅速引曝眼球的一种食品。
目前,通过朋友圈微商选购美食已经非常流行。从私房美味到家酿果酒,从早茶点心到夜宵小吃,“圈”里出售的食品无奇不有,俨然成为了一种“新食尚”。这些卖家利用社交媒体特殊的宣传、营销方式,将自制食品在朋友圈里卖得风生水起。
当一款普通食品变身为“网红”,其火爆程度令人咋舌。据媒体报道,人们在喜茶北京三里屯店消费一次,几乎要等上三四个小时,而且还是限购;王府井大街的“鹿角巷”在非晚高峰期间,从排队到拿到奶茶,总时长也需花费近50分钟……几乎在每一家网红食品店门口,消费者都会排起长队。
对此,有关人士指出,一款普通食品在商家巧妙利用消费者的猎奇、攀比心理之后,再加以饥饿营销、排除效应等,可以迅速“红”遍网络。尤其是在一些90后消费者的眼中,这些网红食品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他们通常会认为,“晒”往往比吃更有意义。因为可以通过“晒”产品的方式,满足自己内心深处希望成为时尚主流人群的心态,同时获取精神层面的满足感。目前,网红食品对乐于在社会化媒体上展示自我,进行社交的消费人群,充满了极大吸引力。
网红食品“以次充好”存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网红食品”在被一些美食爱好者追逐的同时,其安全问题也屡遭媒体曝光。
2018年3月,南京一消费者称吃过盒子实验室售卖的蛋糕后拉肚子,并质疑该店上传假证、超范围经营;6月初,“南园包子”馅料被曝出自黑作坊,被食药监部门依法查处……
对于这些网红食品问题,一些消费者认为,网红食品因在直播、微信朋友圈等媒介中流行,其资质很难把关。而且,由于这些媒介的门槛资质低,营销手段夸张繁杂,许多食品一经面世,就有人刻意追捧。在被抢购一空的情况下,甚至有人愿意在“黄牛”的手上花费高于原价几倍的价格拿货。“追风消费”情况的出现,让许多商家不再安于对食品进行研究,更热衷于在营销上“动脑筋”谋取利益,从而导致一些不法商家和黑作坊“有空可钻”,将劣质食品以次充好。
中国食品品牌研究院院长曹保印指出,网红食品的概念本身就值得商榷,随着网络逐渐成为公众接受和反馈商品信息、完成商品消费和评价的首选综合性平台,食品安全问题将显得日益突出。尤其是食品存在的安全性隐患,更需要引起公众和监管部门的重视。
问题网红食品无处遁形
对于网红食品的安全问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表示:“诸多网红食品‘有品牌、无工厂’,对产业链安全建设空心化,食品欺诈问题多有发生。产业链安全建设与环保将成为决定网红食品能走多远的关键制约因素,也将成为影响中国食品安全舆情的新热点。”
其实,对于网红食品的规定与查处,我国早就有法可依。其中,原国家食药监总局2016年发布了《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对依法查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了规定。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也为进一步规范网络食品交易行为,保证网络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有关人员表示,食品生产企业要建立相应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对硬件环境、原料、加工、仓储、营销、售后等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帮助企业避免和降低质量安全风险。
此外,监管部门可建立一套针对网红食品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增加定时抽检和随机检查的监督频次,对大案要案从重从速处理,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同时,消费者也要保持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追捧,只有执法部门、企业与消费者形成合力,才能让玩猫腻的网红食品无处遁形。
□杨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