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改革开放排头兵 做科学发展先行者

——来自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的登记注册故事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9年02月26日 A3 版)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企业登记工作人员向群众介绍注销企业“一窗通”网上平台。


  □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企业登记窗口工作人员向申请人发放营业执照。

  编者按
  
改革就是要清除障碍,打破传统惯性。近年来,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直面挑战、勇于担当,主动融入政府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进程,努力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用创新、攻坚、服务铸就市场主体准入的闪亮窗口,为上海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奉献智慧和力量。本报今日刊发来自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的登记注册故事,以飨读者。

“一窗通”让企业注销不发愁
  2018年12月28日,一家股份有限公司的经办员小李给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打电话,咨询办理企业注销相关事项。注册官施毅接听了电话。
  “我们老板2017年注册成立了一家企业,经营情况不佳。现在老板想把这家企业注销掉,我们该怎么办呢?”小李问。
  “您可以办理注销登记。今年9月,我局和上海市税务局、上海市商务委、上海市人保局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的意见》,为便利企业注销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我们最近推出注销企业‘一窗通’网上平台,正在试运行,你们可以试一试。”施毅在电话里说。
  “我马上向老板汇报。如果普通注销是不是很麻烦呀?”小李的话语中流露出一丝担心。
  “按照《公司法》规定,公司注销需要成立清算组,清算组要到登记机关备案,然后公司进行清算。同时,还要在报纸上刊登注销公告,公告期满45天后,再到窗口办理注销登记。到窗口办理注销登记时,需提供刊登注销公告的报纸、清税证明、备案通知书和清理债权债务完结的清算报告等材料。”施毅介绍说。
  小李听得糊里糊涂:“听起来就很麻烦。我向老板汇报,试试‘一窗通’网上平台。”
  第二天,2018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小李来到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注册大厅13号窗口,作为经办人尝试了上海市注销企业的“一窗通”网上平台。在施毅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一窗通”网上平台申报提交材料,仅仅过了4个小时,小李就收到了清算组备案完成的通知。
  2019年的第一个工作日,10时05分,小李收到手机短消息提示——“××股份有限公司税务注销审批通过”;15时03分,收到“市场监管注销登记核准”信息;16时02分,收到“社会保险登记注销完成”信息。两个工作日不到,小李担心了很久的注销问题解决了!
  几天后,该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余先生打电话到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向市场监管部门表示感谢:“我之前就听说上海的营商环境好,开办企业便利,没想到企业注销也这么方便!虽然我这家公司注销了,但我的创业之路才刚刚开始。我要继续在上海创业,做上海经济发展的建设者、创造者!”

做科研团队的坚实后盾
  “同志,你好!”
  2017年9月11日早晨,正在为即将开始的窗口接待工作做准备的徐汇区市场监管局窗口干部朱磬,随着一声问候抬起了头,眼前站着两名文质彬彬的经办人。
  “您好,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朱磬询问经办人。
  原来,这两位是中科院某研究所成果转移转化部门的工作人员,所里有一个科研项目成果等待转化。科研成果转化往往需要较大的投入和漫长的周期。近日,他们了解到《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实施了,特地一大早赶到窗口咨询相关政策。
  朱磬在与两位经办人交谈中了解到,他们对科技成果转化十分迫切。《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既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又是一件苦恼的事情。高兴的是,通过转化,科技成果终于能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成为生产力,实现“纸变金”,这是科研人员的福音;苦恼的是,这些擅长埋头研究的科研人员,对于怎么转化一点也不了解。
  事实上,《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实施后,上海市工商局就印发了《关于服务自贸试验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给出“在工商登记时免于提交国资监管部门批准文件”的意见。但是,窗口还没有遇到过此类申请。改革红利是否能真正惠及企业、惠及百姓,窗口是“第一线”。朱磬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向领导作了汇报。
  中科院研究所科研团队的诉求引起徐汇区市场监管局的高度重视。该局一方面积极争取市工商局支持;另一方面,多次与区科委沟通协调。在该局的帮助下,研究所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与有投资意向的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顺利成立一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究所将无形资产作价投资的50%股权奖励给科研团队,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一步。
  9月22日,研究所成果转移转化部门负责人拿到了凝结着科研人员智慧结晶、政府部门辛勤汗水的营业执照。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政策这么快就变成了现实。更没想到,本来以为要跑断腿的事情,这么快就办成了!”该负责人激动万分地说。
  徐汇区有120家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十几所高等院校,数十个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科教资源、人才资源得天独厚。如何帮助这些科研团队,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最终产品,产生经济效益?政府部门要做他们“坚实的后盾”。
  窗口干部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担,结合此次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在全市首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注册登记操作指引》,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注册登记的“路线图”。《指引》针对新设企业、增资入股、股权转让3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分别列举了操作流程、材料清单以及审批时间,让科研机构和人员“看得懂”“用得上”“办得成”。

“证照分离”为企业审批“瘦身”
  2017年2月20日,中国石化上海高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宋兰英来到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找到市场监管局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批窗口,将自己的苦恼向窗口干部王丽君一一道来。
  “我们公司的3张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快到期了,领导让我找你们想想办法。该咋弄啊?”宋兰英问。
  “您别急,慢慢说。”王丽君安抚宋兰英,示意其坐下来,“根据现行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如企业生产多种需要列入目录的产品,必须分别按不同产品进行申请并取得相应产品的许可证。”
  “我们还得申请3张证书,这太麻烦了。您能帮我们想想办法吗?”宋兰英问。
  “高桥石化是大企业,为企业提供好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立刻向领导汇报,看怎样帮你们解决遇到的困难。您先回去,有消息我马上通知您。”王丽君热情地回答道。
  送走申请人,王丽君找科长陈珮蓉汇报。陈珮蓉召集相关工作人员研究解决办法。“按照规定,高桥石化许可证到期,一个产品应该发放一张许可证。不过市质监局正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在自贸区工业产品许可证企业试行‘一企一证’改革。我问一下进展,同时把今天的情况向市质监局和我们局的领导汇报一下。”陈珮蓉说。
  陈珮蓉立即打电话联系市质监局质量处。质量处负责人答复说:“国家质检总局昨天已经批复同意上海自贸区试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一企一证’改革。按照规定,凡是具有营业执照的生产企业,同时申请生产多种纳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的产品,审批发证部门一并实施审查并按照规定时限作出决定,颁发一张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在副本中同时注明许可的产品名称即可。”
  陈珮蓉问:“高桥石化可以申请‘一企一证’了?”
  “是的,你们可以通知企业来申请了。高桥石化将是全国首家‘一企一证’企业,有很多事情需要和国家质检总局审查中心协调。我们会全力配合你们做好工作!”质量处负责人给予明确答复。
  随后几天,高桥石化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批窗口工作人员的“一对一”指导下,迅速完成申请材料受理。市质监局质量处负责人与国家质检总局审查中心联系,协调高桥石化申请的3个产品审查专家组同时赴企业进行现场审查。国家质检总局第一时间将全国首张“一企一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打印并快递到上海自贸区。
  “这项改革将原来‘串联’的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改为‘并联’合并审批,即一次受理多份申请,一并审查,最终核发一证。同时,取消原来由企业承担费用的许可前产品检验环节,推动企业许可证到期延续直接发证,实现审批流程的整合优化,进一步提升了准入便利化水平。”陈珮蓉介绍说。
  2017年3月14日,中国石化上海高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领取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成为改革后全国首家获益企业,节省检验时间27个工作日,节约发证检验费用1.8万元。

勇敢的先行者
  2018年4月3日,上海市自贸区市场监管局注册官蔡文灏接到张先生打来的感谢电话:“我的营业执照拿到了,谢谢你们这几个月的帮助,谢谢自贸区的新政策!”
  张先生是持上海市永久居留证的德国专家,也是上海市“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在MOCVD、光电半导体和太阳能装备技术以及材料技术领域,有20多年研发和一线产业技术经验。
  张先生高兴地说:“之前,我只能凭护照设立外资企业,因为企业性质问题在许多方面有限制,很不方便,创业成本也比较高。现在自贸区出台的新政策,让我可以凭永久居留证创设科技型企业,彻底打破了‘身份限制’,方便了不少。”
  张先生说的自贸区新政策,是指自贸区实施制度创新,在全国率先试点允许持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凭永久居留证作为身份证明创办科技型企业。该政策规定,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可凭其持有的永久居留证作为在自贸区内设立科技型企业的身份证明,并与持有中国居民身份证人员设立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在张先生拿到营业执照之前,蔡文灏和同事做了许多工作。为打破企业因属性问题在申请资金扶持、项目投资、上市融资等方面受到的限制,提升持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高层人才在上海的融入度,留住、管理、服务好优秀的国际人才,自贸区市场监管局会同组织部门充分调研、共同研究,并征询市、区两级相关部门意见,推出《关于持永久居留身份证外籍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试行办法》。这项改革,突出外籍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型企业,一方面聚焦自贸区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少数”,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另一方面聚焦科技创新,优化创新要素市场配置机制,进一步带动相关行业、产业创新力的提升。
  曾经的困扰迎刃而解,张先生特别开心,他这次来电还有新的问题:“现在我的企业设立了,有一些实验室朋友跟我情况一样。登记部门能为他们提供相关指导吗?”
  “当然可以。只要你们有需求,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提供‘一对一’、全流程服务,让这项政策惠及更多有需求的人。”蔡文灏说。
  “太好了,我这就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去,让更多人享受改革新政。”张先生满意地挂了电话。
  “自贸区是‘苗圃’,我们大胆试大胆闯,试成功了就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即便不成功,我们也是勇敢的先行者。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可以让更多的好政策服务到企业,为上海自贸区建设助一臂之力。”蔡文灏说。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真没想到上海支持托育发展的政策力度如此大,部门之间的衔接如此顺畅!”2018年6月4日下午,拿着刚打印出来的营业执照,李俊激动地说。
  2018年4月,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和加强本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黄浦作为首批试点区于6月开始试行。
  6月1日,星期五,上海俊星国际教育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俊打通了黄浦区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科的电话。工作人员毛怿弘认真听取并了解其设想后,告诉李俊申请托育有限公司的具体流程和需要准备的申请材料。考虑到这是全区第一家拟设立的托育服务有限公司,在指导企业的同时,该局注册登记部门也告知了区其他相关部门。当天,教育主管部门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联合市场监管、消防、卫生、公安等部门,一同走访了该企业拟筹建托育机构的营业场所。
  与此同时,李俊开始准备申请材料。虽然电话咨询时,她对流程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公司名称又让她犯了难。作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她钟情于俊星这个字号,但拟开设的公司是上海俊星国际教育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子公司,子公司能否沿用母公司的字号呢?李俊向毛怿弘咨询。让她没想到的是,黄浦区市场监管局立即与上海市工商局沟通协调此事,并得到市工商局的支持。新公司拟用名称上海黄浦俊星托育有限公司获得市工商局预审同意。
  6月4日,星期一一大早,李俊一行拿着前期经指导完成的申请材料来到黄浦区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大厅。她在递交执照材料时代表企业签字承诺——领取营业执照后,及时到相关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备案完成后再从事相关经营活动。10时,李俊拿到了全市首张托育服务公司营业执照。之后,她又陆续收到教育主管部门等部门的反馈消息,表示已收到该公司营业执照核发的抄告通知,提示公司需要完成的后续备案工作。
  2018年6月26日一早,普陀区行政服务中心市场监管局企业设立窗口来了几名神情焦急的年轻人:“请问注册公司最快要多久?我们这个项目筹备很久了,希望能尽快营业。”
  经窗口工作人员询问,得知他们是为了缓解万里地区居民买菜难问题,准备将菜场转型升级,计划先设立总公司,再成立分公司。该项目区委、区政府酝酿已久,被列为2018年普陀区政府实事项目。公司股东有两家,一家是上海上蔬永辉生鲜食品有限公司,另一家是普陀区国资委下属的上海普陀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几名年轻人正是这个项目的主要创业者。看看吗?”年轻人急切地问。
  “这个项目既关系百姓民生,又能为我区带来经济效益,我们责无旁贷。”窗口人员认真审核公司的网上资料,“贵公司的名称市局已核准通过了,网上资料没有大问题,只是个别经营范围的表述不够规范,我已经帮你们作了调整。你们只要将网上自动生成的文本打印出来,签字盖章就可以提交书面材料了。”
  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两名股东当场在书面材料的相应位置签字、盖章,经过初审、复审,书面材料现场核准通过。半小时后,上海普陀上蔬永辉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营业执照递交到公司经办人手中。

“一窗通”便捷服务创业
  “你们别着急,现在上海开通了‘一窗通’平台,新设企业营业执照、公安公章备案、税务涉税事项、银行预约开户、社保用工可以一揽子在线办理。不仅如此,普陀区还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十二条’政策,对新设企业提供‘网上预约、当场办结’服务。”听着窗口人员娓娓道来,年轻创业者焦急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在窗口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几名年轻人很快厘清思路。第一步:成立总公司;第二步:设立分公司,由总公司指导分公司开展运营。“总公司的预审材料已经提交了,您能帮我们
  有了总公司注册的经验,分公司的设立更加简单便捷。6月27日,该公司在“一窗通”平台提交成立万泉路分公司的申请,当天预审通过。

□策划 王国明 池燕萍 杨 洁
  撰稿 池燕萍 杨 洁 张晓彤 朱 磬 马兆吉 毛怿弘 李 媛
  本版由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企业注册处组稿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