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跨年”为何这么流行?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9年03月02日 A4 版)

  近来国内一些卫视举办了多场跨年思想盛宴,有吴晓波领衔的知识大V《十年之约》大型演讲,有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演讲秀,有《更好的明年》经济学家演讲大会,有各行业专家云集的《留给未来的备忘录》跨年演讲。在网络上播出的,还有白岩松的演讲《对白》。这种逐渐流行的“思想跨年”文化方式,反映了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的哪些心态特点和变化?有文化媒体评论说,火起来的“思想跨年”演讲秀,是这个焦虑时代的一种精神安慰剂。
  罗振宇在他的演讲秀中,讲述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并向观众提出一个核心概念“小趋势”——既然跟随大趋势走而基本不会犯错的时代已不再,那么,决定一代人个体命运的是需要每个人去主动发现“小趋势”。他举例解释“小趋势”的各种可能性。对那些需要焦虑解药的观众,罗振宇说:“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罗振宇的演讲,有对时代的提问和宏观的思考,有对人性的考量、追问和鞭策,这对时代的焦虑者来说,不失为一种安慰和启迪。
  在《思想跨年》演讲中,吴晓波从“忙”和“茫”两个生活角度切入,让观众产生“焦虑代入感”。吴晓波演讲的目的,是要抓住大众年终焦虑这个“痛点”,开出“药方”,化解他们的知识渴求:“每个人对生命的渴望、对世界的好奇等这些温暖的有感情的事情,是永远不会被替代的。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善良的能力,是我们走向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岁月的根本动力。这些能力的保持,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仍是一个不断进步的人。”
  在《对白》中,“年轻人的导师”白岩松的演讲更加推心置腹,也更接地气。他向青年观众讲自己饥饿的记忆、青春的机会和社会的变迁,将人生与大时代交织在一起,对“佛系青年”“过劳回”“坚守尝试”等年轻人遇到的生命、生活状态和话题,给出带有人生经验性的指导。
  为什么“思想跨年”这么流行?有人说,这是如今“知识付费”大潮兴起的结果,是源于“知识的焦虑”。的确,它反映了我们许多人面对新时代所产生的焦虑和困惑。对这些溢满人生的惆怅、恍惚和沮丧,又该怎样安抚?
  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被时代的洪流裹挟,都要迎接不可预知的未来。在时代洪流下,怎样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怎样把握个体的命运?怎样面对一个个来到的新事物?怎样处理人和科技的关系?怎样不被时代抛弃?怎样获得我们的身份感和存在感?这已成为我们一种普遍的集体文化意识。
  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焦虑时代”。在一个充斥焦虑和失控感的时代,人们迫切需要一个把控“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变动不居的生活和世界的“知识抓手”。所以,在新时代来临的时候,我们面临的生活问题、生命问题、心灵问题、精神问题、人生问题、历史观和文化观问题乃至幸福问题、信仰问题、未来问题等,都需要作出预测和解答,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寻找相应答案。面对时代和社会的种种压力,通过个人问题、人生价值、时代矛盾的解答,解决我们内心的冲突,揭示自我生活、时代生活的真正价值,才能揭示人类永恒的意义,才能回答人类的终极问题。
  对这样流行的一个个“知识跨年”“思想跨年”演讲秀,更多的人是欢迎赞同的。它们为我们打开了反观自我、舒缓日常积蓄的压力与焦虑的切口,“猛然敲醒自己的习惯性思维脑壳,让我们转变固守的思维,真是一剂良药”。
  是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但无论何时,我们总有相同或相似的需求和渴望,被一些共同的难题困扰,也积累了许多应对这些难题的共同经验和智慧。要让“思想跨年”“知识跨年”真正成为人们焦虑的“安慰剂”“药方”,我们需要的不是这样或那样特殊的、片断的知识,而是足以激发整个人生目的概念的知识,对人类在宇宙中奇特的附属和短暂的地位的了解,即人的视与知的能力、崇高的感情和透彻的思考力。从伟大的认知能力和无私广阔的胸襟结合之中,最易于产生出智慧来。

□杜浩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