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业高质量发展须从标准化入手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9年07月26日 A3 版)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二孩政策全面放开,我国家政服务业实现蓬勃发展。2018年,我国家政服务业经营规模达到57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9%,从业人员总量超过3000万人。家政服务业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融入新业态、新方式、新内容。
  但毋庸讳言的是,家政服务业也存在诸多“痛点”。家政服务业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供需不匹配,家政服务水平无法满足人们高质量的需求。保姆虐待儿童、老人,随意抬价、辞职,家政公司恶性竞争、无证无照经营等现象屡见媒体曝光。
  从一些案例中不难发现,不仅保姆管理体制上存在漏洞,更存在行业标准化缺失的问题。
  为推动行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扩大优质服务供给,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提出36条具体政策,被外界称为“家政36条”。《意见》明确,将通过发展员工制企业、推动家政进社区以及开展家政培训提升行动等方式,实现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家政企业准入门槛须明确。家政企业的资质标准不明确,存在“小、散、弱”问题,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数家政公司属中介性质,仅是从中牵线搭桥,向双方收取中介费用,而疏于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大多数家政公司只是个空架子,没有实行员工制,既没有能力约束家政服务人员,更没有能力制衡雇主,在一盘散沙的情形下,雇佣双方的权益都难以得到保障。因此,明确家政企业的注册标准,如投资人的资格审核、开办资金、营业面积、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标准,推行员工制管理,是家政服务业规范化不可或缺的前提。
  家政服务标准化体系须打造。家政服务质量要高,离不开一套标准体系。如做保洁服务,保洁工具、保洁产品以及保洁人员着装要有统一标准,卫生间、厨房、客厅、卧室需要完成哪几道工序,达到什么标准,在购买服务时要一清二楚,这样雇佣双方才好有章可循,对于服务质量的评判才不会各执一词。实现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从国家层面来看,出台权威的家政服务质量规范“百科全书”十分必要。
  家政服务监督标准须完善。以前发生的“毒保姆”案件说明,家政服务市场乃人命关天之事。对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要分门别类制定考核方案和程序,进行常态化的绩效考评,督促其服务达标。同时,要严格市场监管,对“黑户”保姆严查严罚,以维护雇主合法权益,确保雇主人身财产安全。根据我国《家庭服务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消费者、服务员和家政公司不签订三方合同的,将被处3万元罚款。行政部门对那些疏于管理、不具备经营家政业条件的机构应依法予以取缔,净化家政劳务市场。
  家政服务业不仅是容纳就业的蓄水池,也是经济增长的新蓝海。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家政服务的需求将与日俱增。家政行业只有建立标准化体系,实现规范化管理,提供舒心贴心的家政服务,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才能提升家政服务业的整体质量,也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张全林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