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初心雷霆治乱 晒“直播”普法入心
——浙江省海宁市市场监管局推进“保健”市场整治工作记
打着健康养生的旗号,把成本低廉的产品“包装”成能治百病的保健品高价推销……近年来,“保健”市场乱象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秩序,甚至威胁到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为此,自今年年初,全国范围的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打响。但如同“打怪升级”,行动在不断推进中也遇到了新情况。
浙江省海宁市市场监管局发现,如今排队领鸡蛋、听课卖保健品等常规手段已经“上不了台面”,违法保健品销售商动起歪脑筋,如通过熟人介绍入会、喝茶交流心得等,销售地址越来越隐蔽,让老年人深陷其中、深信不疑。如何彻底铲除“保健”乱象滋生的土壤?该局认为要从扭转消费者健康观念着手,大力开展普法宣传,并着手实践“直播执法”方式,为“保健”市场整治工作助力。
“直播执法” 揭秘套路不含糊
老年人往往更相信“白纸黑字”,但一直以来,执法行动和媒体的关联度并不高。“直播执法”能否对专项整治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2018年底,该局试水“直播执法”,与《海宁日报》、海宁电视台及大潮网建立合作机制,并明确“直播执法”三大原则:客观真实、保护隐私、播出审核。2019年1月,全市保健品专项突击整治行动吹响号角。行动当天,市场监管部门兵分5路,同时对数家保健品店进行突击检查,10余名记者跟随执法队伍出发,用摄影机或手机全程进行直播。一时之间,“保健”市场整治工作得到市民极大关注,一举冲上当日海宁各播出平台新闻热榜,累计阅读量达20万次。
在直播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与记者合力揭秘被查处商户的销售套路,公开消费者维权救济路径。“我们始终在你们身边”的既视感获得群众广泛点赞。2018年底以来,该局联合媒体直播执法行动31次,多篇报道阅读量超10万次,社会反响很大。
“全民见证” 外树形象敢担当
一切执法行为暴露在镜头下,这份自信与勇气源自何处?海宁市市场监管局稽查大队副大队长杨振华这样说:“‘全民见证’执法行为,锤炼了执法队伍,对促进依法行政大有裨益。”
因为直播意味着执法程序、细节会被客观记录且不能修改,所以执法人员往往会更加精细梳理执法流程、完善执法细节,但实际执法过程中,一些突发状况是无法预估的。2018年12月21日晚,该局收到举报线索,对某写字楼内一工作室进行突击检查。调查过程中,有位老人想拿走一本笔记本,执法人员便上前阻止,老人不肯交出,还与执法人员争执,企图干扰执法。最终,因为无法明确笔记本里的记录内容,老人承认该笔记本并非他所有。媒体镜头客观记录了这一过程。
虽然这种情况不常出现,但是突发事件往往更加考验执法人员的综合能力。“直播执法”促使执法人员不断提高应急事件处理能力,确保了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以案释法 借力媒体促普法
直播执法行动,提高了专项行动的知晓度,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他们积极为市场监管部门提供违法行为线索,让违法商户成为无法遁形的“网红”,执法行动更加精准有效。更重要的是,直播成为宣传法律法规的过程,记者采访记录执法环节、执法流程,群众“围观”执法的同时,也了解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安全提示,起到了普法宣传作用。
该市市民小卜家里的几位老人迷上了一款能给人“充电”的治疗仪,销售者宣称它使人血脉通畅,药都可以停了。小卜多次劝说老人不能相信这种产品,却被反称“不孝顺”,家庭矛盾越来越大。“通过什么平台可以看直播回放,我要给家里老人好好看看。我说了他们不听,你们做的他们一定信。”由于老人相信电视新闻,小卜向市场监管人员要了可以回放执法行动的网址,让老人亲眼看到查处违法保健品店的执法现场,老人们终于相信自己被骗了。
2018年底,海宁市开出了史上金额最大的罚单,对玥怡医疗器械经营店处罚款121万元。案件查办过程中,不少老人因看了行动直播主动上门提供证据,厚厚的材料让执法人员查办案件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借助“直播执法”,该局“保健”市场整治工作成效显著:截至今年7月,累计查处“保健”类违法案件38起,罚没款391.25万元,其中大要案件29起。
□李 杨 马朦佳
编后
海宁市市场监管局以执法促普法,是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执法理念的有益探索。“直播执法”这一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在这场基于突击执法实况直播与“围观式”社会公共安全教育的普法大课堂中,市场监管部门正努力学会主动坦诚与公众沟通,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媒体,并以此激励自身不断规范执法行为,推进文明公正执法。希望该局能常态化坚持推行此项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取得更大成效,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