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改革坐标 开掘活力之源
——落实检验检测机构与政府脱钩要求推进检验检测机构“五化”改革综述

编者按
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是党中央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厅字〔2016〕38号)明确要求,区分情况分布推进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
检验检测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在全国4万多家检验检测机构当中,有1.1万家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其中大量属于经营类。推动这些经营类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改革,是落实党中央相关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8年1月,《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号)提出,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改制,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9〕39号)再次强调,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走市场化集约化发展道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促进我国检验检测市场健康发展。
2020年全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力度,总结推广各地改革经验。市场监管总局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管司与本报共同开辟“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改革发展”专栏,挑选各地在资源整合和市场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检验检测机构代表进行集中介绍,推广改革经验,为整个行业加快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改革提供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通过这些改革经验和专业发展模式的分享,能有效促进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分类改革,引领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有新突破、国际化发展有新作为、专业化提升有新成果、集约化整合有新举措、规范化监管有新局面,为我国检验检测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检验检测产业是国家高技术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检验检测市场。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取得资质认定(CMA)的检验检测机构有44007万家。2019年,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中规模以上(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达到5795家,营业收入达到2478.9亿元。
在44007万家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中,企业单位性质的有29905家,占67.96%;事业单位性质的有11071家,占25.16%。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仅占全行业的12.8%,但营业收入占比达76.9%。
具体而言,2019年度营业收入在5亿元以上的检验检测机构有41家,较2018年增加4家;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有423家,较2018年增加69家;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1059家,较2018年增加160家。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机构连续三年增幅超过12%,年度营业收入平均值达到4278万元,人均年产值达到46.5万元,接近外资检验检测机构的人均年产值水平。
落实改革任务必要且紧迫
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发展数据充分说明,检验检测机构改革与整合工作成效明显,市场化机制逐步完善,集约化发展势头明显,规模效应十分显著,市场活力不断释放,检验检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检验检测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检验检测市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些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政府公益事业发展定位和市场商业化发展定位之间矛盾重现;基层一些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小散弱问题突出,业务单一,生存困难;一些检验检测机构利用政府公共资源参与商业竞争,影响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检验检测机构品牌意识不强,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检验检测机构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影响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从数据看,2019年全国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占比从几年前的40.6%首次降到25.16%,虽然占比在不断下降,但绝对数并没有减少,一直在1.1万家左右,占比下降是因为第三方民营机构数量近年来增长较快。
属于经营类事业单位的检验检测机构与政府机关彻底脱钩,走市场化发展道路,是党中央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组成部分;是推动检验检测市场可持续发展,加快培育优质检验检测品牌,促进检验检测市场创新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质量强国,实现我国由检验检测大国向检验检测强国迈进的必然选择。
2020年全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会议提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要围绕“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的目标导向,着力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水平。落实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加快国有机构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总结各地改革经验,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模式,分类分批分阶段推动改革。
因地制宜探索资源整合和市场化改革路径
布局已定,如何落子?各地检验检测机构以创新为本,积极探索资源整合和市场化改革路径,取得显著成效。梳理这些改革样本,主要有7种模式。
大连检验集团模式:多家机构转企改革组建集团一步到位
2018年8月,根据《大连市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方案》(大委办发〔2018〕36号),经大连市人民政府批准,原大连市质检院、计量院、特检院、锅检院、标准化院等所有原大连市质监局下属技术机构合并、注册成立大连市检验检测集团(国有独资企业)。
大连检验集团是大连市委、市政府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开展改革整合组建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是为大连市、辽宁省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标准、计量、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服务的现代化高科技服务型企业。
经过一年的努力,与2018年相比,大连检验集团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31390万元,同比增长60%;利润总额4896万元,同比增长840%;净利润3454万元,同比增长453%;缴纳税款2539万元。
山东特检集团、浙江国检公司模式:实施转企改革组建检验集团
2016年7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山东特检集团,为省管公益一类国有企业,由山东省国资委管理。2016年11月,山东省特检院经批复转制,成为山东特检集团二级公司,为公益类国有企业。2018年集团470名员工实现业务收入2.19亿、利润3336万,其中山东特检院有限公司210名员工实现业务收入1.46亿元、利润3798万,比改革之初的2016年翻了两番,其中80%的业务来自山东省外和海外。山东省特检院转企是原质检系统唯一一家省级特检机构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4〕8号)进行改革的案例。
采取整体转企改制取得成功的还有浙江海盐县质检所。2013年,浙江省海盐县质检所以获得建设国家标准件产品质检中心为契机,进行混合所有制转企改制,注册成立浙江国检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控股72.72%,核心层股权激励18.18%,社会自然人持股9.1%。转企改制运行几年来,业绩保持了15%至20%的年增长速度,2018年营业收入接近1亿元,成为县级机构转企改制的典范。此外,还有安徽芜湖质检所、四川泸州质检所等市级质检院所也整体改制转企,走市场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效。
辽宁检验认证中心模式:多家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成一家
全国不少地方采取了多家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成一家的改革模式。辽宁省将隶属于9个行业部门的20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成为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长沙市质检所并入湖南省质检院,上海市纤维检验所并入上海质检院,湖北省整合了全省的纤维检验机构,云南将全省珠宝玉石检测机构进行了整合,重庆质量计量检测研究院整合了全市中心城区所有的质检、计量机构,北京将主城区的质检机构整合到北京市质检院。
2018下半年,辽宁沈阳、大连、朝阳、抚顺等多个地市先后出台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整体思路是将多家公益事业一类的机构进行整合打包,跨行业整合成一家检验检测机构,定位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山东临沂等地市也先后出台了类似的改革方案。
成检公司模式:机构整合后转企但保留事业单位牌子
按照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确定的“共投、共建、共管、共享”及新机构、新体制、新机制的“四共三新”基本原则,四川省质检院、成都市质检院共同出资(其中省院占50.1%,市院占49.9%)注册成立了成都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成检公司)。2014年1月1日,成检公司与四川省质检院、成都市质检院实行三块牌子,正式整合一体运行。公司现拥有专业检验实验室面积10万平方米,总价值4.8亿元的各类检验设备7800余台套,2019年业务收入突破2.9亿。
浙江方圆检测集团、广检集团模式:公益类业务和经营类业务或优势资源业务剥离
2016年6月,经浙江省政府同意,整合组建省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研究院,实施院和集团事企分离改革,将经营类业务与安全公益类业务剥离,市场经营类业务组建浙江方圆检测集团,公益安全风险评估业务组建浙江省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研究院(公益一类)。浙江方圆检测集团依据《公司法》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建立符合现代企业法人治理体系的管理制度,作为市场主体,定位为面向社会提供社会化、商业化检验检测服务,独立运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浙江省质量安全检测研究院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定位为政府实验室,不再承接经营性检验检测业务。2019年,浙江方圆检测集团收入总额突破4.2亿元。
2016年,广州市政府对原广州质检院、广州纤检所实施优势资源和非优势资源剥离改革,整合市质监局所属事业单位经营类业务,组建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广检集团的组建不是将广州质检院按照市场属性和公益属性进行剥离,而是将广州质检院的食品业务板块(超过2亿元)、皮革产品业务板块整体剥离,与从广州纤维检验所剥离出来的纺织服装检测业务板块(3个多亿元)进行整合。2019年,集团正式运行两年多收入总额已突破4亿元。
类似的剥离式改革方案的还有:2016年,青岛市打造海洋设备检测认证高地,将有关海洋检测业务从市质检院剥离,组建了青岛海检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检测认证集团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并购
重庆市2016年由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牵头成立了重庆检测认证集团,注册资本1.5亿,目前正在与招商局集团商洽合作,拟并入招商局集团。双方基本合作思路是:在重庆质检院将市场化业务与公益业务剥离之后,对市场化业务部分进行资产评估,以重庆财政部门而非国资委作为合作一方,与招商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招商局集团采取增资扩股而不是购买的方式在合作公司中控股56%,进而依托招商局集团在全国和“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布局,全面打造“招商检测”品牌。
2018年4月,国家投资开发公司专门成立了国投检验检测认证公司,2019年7月,以增资扩股方式实现了对云南工程检测中心的控股并购(国投占股51%)。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模式:通过地方立法成为法定机构
2018年12月,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313号《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规定》发布。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的改革,以立法形式把深圳院定位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定机构,通过成立理事会,由理事会领导下的院班子成员负责运作。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的改革,解决了事业单位不能办企业、不能异地发展的问题;创新财务薪酬制度,解决了管理层及员工薪酬递增和不封顶问题;解决了事业单位体制内职工改革心理问题,采取老人老办法,事业编制人员只出不进,原来享受事业编制的老人继续保留事业编制身份和待遇不变。
典型引路共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推进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加快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改革,需要典型引路,需要在各地涌现的改革典型的带动下,凝聚更多的力量协同落实党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
及时总结改革经验
对于隶属于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的国有事业法人的检验检测机构,或整体转企并进行整合,形成检验集团(大连检验集团模式);或独立完成转企并发展成为集团(山东特检集团模式);或区分其检验检测业务属性,将政府公益性业务和市场商业性业务进行剥离,对于公益性业务部分,划出与业务量对应的人员和设备,保留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性质,将其承揽的市场商业性检验检测业务部分剥离出来,保留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主要承担科研、应急处置等公益任务(浙江方圆检测集团、广检集团模式);或者将跨行业多部门所属的检验机构归并整合为一家机构,暂时保留公益一类事业机构性质(辽宁检验认证中心模式),转企和整合后的机构与原主管部门彻底脱钩,直接隶属于省(市)政府或地方国资部门。
推动检验检测机构资源重组做优做强《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4〕8号)要求,加快国有检验检测机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转换经营机制,盘活机构资产。对于实现上述剥离改革的检验检测机构,鼓励跨行业、跨地域兼并重组。以区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先期合并同类(同业务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跨行业、跨县(市)集团化整合,逐步实现一个省(或市)同一门类的检验检测机构合并重组,组建统一的检验检测集团。允许外商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股国有检验检测机构(集团)(股份不得占主导地位)。支持企业化转制的国有检验检测机构通过资本市场或公开上市等方式融资,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发展和培育民族品牌检验检测机构,引领行业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权激励
市场化转制的国有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按照现代企业运营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与原行业主管部门彻底脱钩,原行业主管部门可以派代表参加董事会议,但不再对董事长、总经理人选进行干预。董事长人选由全体董事选举产生,总经理由董事长提名、董事会讨论通过。实行股权激励,允许企业骨干拥有企业股权,员工股份和核心高管是否持股按照国资委有关文件精神执行。
鼓励跨省组建检验检测集团
对于实现企业化转制的省以下国有检验检测机构,鼓励其与央企级检验检测集团进行兼并重组,成为央企级检验检测集团下属子公司。鼓励其他检验检测机构跨地域发展,组建检验检测集团。对于跨地域发展、多场所设立有检验检测实验室(分公司性质或者子公司性质)的,可由集团统一向注册地省级资质认定部门或其授权(委托)的机关申请统一的资质认定,也可分别向所在地省级资质认定机关或其委托的机关申请资质认定。
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是党中央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期待各机构积极行动起来,以改革典型为榜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特点,在当地政府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早日行动,加入到改革队伍中,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为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健康有序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 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