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更好看的“视”界

——信源编码标准故事(一)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0年09月01日 A7 版)

  2017年3月18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一间大会议室内人头攒动、宾朋满座。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神州内外,汇聚京城共同参加一个国际论坛——国际音视频产业论坛;他们来自社会各界、各个行业,共赴首都庆祝一个标准的“生日”——AVS标准十五周年年会。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刁石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孙伟……“凝聚顶级业内专家,聚焦前沿技术发展,创新引领智能时代”,正如国际音视频产业论坛暨AVS标准十五周年年会的主题所言,来自业界的众多大咖们用一场研讨的方式,不仅为AVS标准十五周岁庆生,更开启了AVS标准发展新的篇章——从十五年前成立之初的聚焦于音频(Audio)、视频(Video)标准,到如今重新定位发力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等新兴领域的标准。
  “AVS在坚持创新音视频编解码标准的同时,瞄准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方向,启动相关技术研发,积极跟进从信息社会步入智能时代的趋势,创新未来,引领智能视听时代。”AVS工作组组长高文院士说道。
  十五年风雨兼程,十五年春华秋实。
  2002年春天的北京,沙尘暴肆虐。在信息产业界,另一场“沙尘暴”正猛烈冲击着成百上千的企业:我国生产的大批DVD产品被欧洲海关扣押,DVD 3C联盟和6C联盟相继勒令我国DVD企业限期缴纳标准授权费,信息产品的技术标准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2002年3月18日至20日,在窗外沙尘翻飞的香山饭店,主题为“宽带网络与安全流媒体技术”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78次学术讨论会正在举行,本为“窗外事”的DVD事件显然也猛烈冲击着这个“象牙塔”,3月18日的讨论焦点很快集中到标准上——会议代表一致认为技术标准极其重要,我国的现状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会议建议,成立流媒体标准化特别工作组,制定我国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流媒体技术标准,通过标准带动中国数字音视频产业发展。同年,原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发文成立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即AVS工作组,并任命北京大学教授高文为AVS工作组组长,牵头AVS标准制定。
  AVS由此从无到有、生根发芽,开启了我国制定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创新之路,在风风雨雨中茁壮成长……
  十五年来,在千人团队的共同努力下,AVS工作组已完成21项标准(10项国家标准、4项国际标准、3项行业标准、4项团体标准)的制定并使其得以广泛应用,正加快包括国际标准在内的20余项标准的制定修订。
  十五年来,在AVS工作组、AVS专利池管理委员会和AVS产业联盟“三驾马车”的协同工作下,AVS以重大技术标准为纽带,在国内联合产学研各界协同攻关,在国际上加强与领域专家、企业的合作,解决了科研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实现了技术到产业的良性大循环,以实践走出了技术、专利、标准、产品、应用协调发展的创新路,也开创了我国音视频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再出发:十年后两部委合力推广AVS+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歌曲《十年》唱出了感情的浮浮沉沉,而迎来自己十岁“生日”的AVS同样在十年之后再出发……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8年前——2012年3月18日,AVS迎来了自己的十岁生日。
  当时,“AVS标准与产业化应用峰会暨十周年庆典”在北京大学举行。时任工信部副部长的杨学山、北京大学校长的周其凤以及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原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徐建平等领导和来自产学研各界的200名代表与会,共同回顾十年来AVS在核心技术研究、基础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创新、芯片设计开发、自主产品研制、重要产业应用、海外推广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共同谋划技术、专利、标准、产业、应用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篇。
  “AVS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杨学山和周其凤在讲话中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一相同观点。
  十年如一日,十年磨一剑。经过十年的发展,AVS在核心技术研究、基础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创新、芯片设计开发、自主产品研制、重要产业应用、海外推广等方面全面突破,中国已掌握基于自主AVS标准的芯片、整机开发和系统集成技术,建成完整的数字音视频产业链,从2012年开始相继在浙江、上海、河北、山西、陕西、新疆、山东、湖南、四川等地进行规模化应用,并实现国家标准走出国门,实际应用于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外30多家企业开发、销售符合AVS标准的芯片,全球范围内采用AVS标准播出的数字电视频道已有800多套。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当时,中国AVS采用主流的混合编码方案,技术方案简洁,在编码效率与同期国际标准相当的条件下,编码复杂度只有国际标准的30%,解码复杂度只有国际标准的70%。已形成50多项专利、构成专利群的AVS在中国还率先建立“专利池”管理机制,为进入国家标准的专利技术设置一站式、低成本专利授权原则和管理细则,每台终端产品只收取1元人民币专利费,不对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收费,从而大幅降低了标准实施的专利成本。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在历经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AVS标准又在自己的十岁“生日”会上再出发——以满足高清晰度电视、3D(三维立体)电视等广播电影电视新业务发展的需求,推动自主创新技术产业化和应用为目的的AVS技术应用联合推进工作组在庆典上同时宣布成立,该工作组由原国家广电总局和工信部联合成立,旨在加速AVS技术演进,加快推进AVS国家标准的产业化,促进自主创新AVS国家标准在广播电视新业务中的应用。
  成立仪式上,中央电视台总工程师丁文华和高文院士作为专家组联合组长共同签署了AVS技术应用联合推进工作组工作方案。根据方案,将面向高清晰度电视和高清帧兼容3D电视业务,首先进一步优化AVS技术,在AVS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内,制定修订相应AVS技术标准,大力推进AVS技术标准的产业化和应用。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长效联合工作机制,面向广播电视及三网融合新业务,开发新一代AVS技术,并推进相关技术标准的产业化应用。
  “未来十年,AVS标准将主要面向超高清视频和互联网视频两个方面,借助超高清和4G(第4代移动通信)两个平台,让中国的音视频标准在下一个产业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高文说。
  成立的当天下午,工作组就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确立下设的标准编写组、推进组、秘书组的部门以及近期工作安排,正式启动相关工作,也直接为AVS的新标准——AVS的出台拉开了大幕。这是AVS标准发展过程中首次由两个部委(部门)联合推动标准的发展,不仅开 AVS标准制定的先河,也为我国的标准制定工作提供了一个范本。
  AVS标准制定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经验与做法为联合推进工作组的工作提供了成熟的体系与方法。在两位院士的带领下,工作组定期召开会议,各下设机构各司其职开展工作,尤其是AVS标准的制定,成为工作组的重头戏,而每一次会议,都会从技术、标准的各个角度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标准的出炉。
  大约1个月之后,AVS的标准文本在2012年4月23日正式形成,随后在6月1日通过专家组审核。2012年7月10日,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GY/T 257.1—2012《广播电视先进音视频编解码 第1部分:视频》(简称AVS)颁布实施。两部委联手,依托联合推进工作组,构建了应用部门与产业部门及研发、生产、应用等产业链各环节互动、协调、合作的工作机制和全新联合攻关模式,有力推动了AVS标准产业化和应用推广。
  一年后的同一天——2013年3月18日,AVS标准的应用迎来了最重要的一环——中央电视台采用AVS标准的3D节目上星进行开路试验播出,这只是实现了AVS技术应用联合推进工作组成立时确定的第一步工作目标。在开路试验的基础上,AVS和目前H.264的整体并行期为6个月,后续将逐步切换到AVS节目流上。
  在成立一年的时间内,工作组便完成了AVS标准的制定、优化、测试、验证、颁布、产品研发、上星应用等一系列工作,此次采用AVS的3D节目上星播出是初步成果,其高效率得到业界广泛好评。AVS标准的应用推广,显著提高了自主标准的技术水平。
  2014年是AVS标准全面爆发的一年,也是取得长足发展的一年。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开始进行AVS编码格式的高清节目上星播出。到2014年第2季度,央视全面实现AVS高清的整体转换,央视高清频道所有内容,卫星分发全部采用AVS标准压缩的视频流,这一举措快速推动了全国AVS的覆盖。2014年10月,中央电视台第二次招标,按计划完成了AVS卫星高清的全部转换工作。
  与此同时,产业链的完善也在快马加鞭——2014年8月22日,全球首颗AVS高清编码芯片“博华芯BH 1200”由北京博雅华录视听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在中关村揭开面纱。BH 1200高清编码芯片完全符合2012年颁布的广电行业标准AVS,向前兼容AVS国家标准,对完善AVS产业链、支撑我国高清电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政策的支持也在继续——2014年3月,工信部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布《广播电视先进视频编解码(AVS+)技术应用实施指南》,按照“快速推进、平稳过渡、增量优先、兼顾存量”的原则,明确了分类、分步骤推进AVS+在卫星、有线、地面数字电视及互联网电视和IPTV等领域应用的时间表。2014年11月,财政部批复《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明确规定全国范围内地面电视节目编码方式采用AVS+编码,加密传送,投入近50亿元对全国2562个发射台站进行数字化改造和全覆盖。
  现在,不仅中央电视台14套节目均已采用AVS+高清播出,全国还有30多套AVS+高清节目进行了上星播出。AVS+标准产业化和应用推广取得了阶段性重大突破。如今,国内高清和标清节目压缩编码正逐步向AVS+过渡,卫星传输高清频道将采用AVS+,地面数字电视的高清频道直接采用AVS+,而地面数字标清频道全部转换为AVS+。随着采用AVS+标准的节目从无到有,内容载体也逐渐多样化,我国数字音视频产业实现了“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规模化战略转型。
  (摘自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中关村标准故事2》作者:徐建华)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