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扶贫 请多做些基本功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改变了边远山区的地理、区位、交通和信息等方面的劣势。很多贫困地区出产的没有受到环境污染的绿色农产品成了抢手货,一些贫困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也大受欢迎。国务院扶贫办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我国扶贫产品销售额近1300亿元。可以说,电商扶贫已经成为中国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
但是,电商扶贫领域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身边不少人反映,购买的扶贫产品质量不高、体验不佳,与期望值有差距,表示今后不会再购买了。还有的单位或企业,为了完成扶贫任务,强制摊派或搭售扶贫产品,群众意见很大。一些地方政府对电子商务不熟悉,花钱不少,效果不佳。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讲到:“少数地区请名人给产品代言,最后算总账,直播带货请名人花的费用和带货的效应不成正比,花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直播带货的销售额才几十万元,这个账怎么算也不合适,要吸取教训。”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以“精准扶贫”之名行诈骗之实。一些贫困群众对电子商务不熟悉,被人忽悠,一不小心掉入了传销的陷阱。
电商扶贫是互联网技术与扶贫工作结合的典范,用得好的话,完全能走出一条扶贫新路子,促进贫困地区持续稳定增收。如何防止电商扶贫这本经被念歪,还得少一些浮躁,多做些基本功。
第一,质量是关键。电商扶贫要想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要推进农产品种植养殖和加工环节的标准化、程序化。要简化复杂的技术规范,利用画册、视频等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教育引导农民按照规范程序操作。要加强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等,确保扶贫产品的质量。
第二,品牌很重要。近年来,地理标志的保护运用,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在脱贫攻坚中起到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6月底,我国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385个,核准专用标志使用企业8811家,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5682件。要充分发挥地理标志的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广“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公司或农民专业专业合作社的名义闯市场,创品牌,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第三,基础要牢固。当前,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交通、物流、互联网等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制约了电商扶贫工作高效推进。而且,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程度不高,对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不够了解,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也比较欠缺。要解决这些问题,是地方政府部门最应该着力的工作。政府不宜过多介入市场主体具体的经营行为。最近,领导干部直播带货问题引发不少争议,很多人认为,领导干部可以宣传地方特色产品,但不宜直接为企业站台,为产品背书。
第四,监管要跟上。机构改革后,市场监管部门综合监管优势凸显。要充分利用市场监管工具箱,加大对电商领域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刷单炒信、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市场环境,防止劣币驱逐良币。要加强智慧监管系统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提高监管的信息化水平,为电商扶贫事业保驾护航。
□林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