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标准的方式“度量”软件价格
——软件研发成本度量标准故事(一)
“0元中标”“1分中标”……在我国各类工程项目推进过程中,软件项目的招投标一度出现了非常奇怪的“低价中标”现象,尽管大家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畸形的市场下,行业怪相的出现一度让人见怪不怪。
行业怪相的频频出现最终伤害的还是行业自身——软件产业的规模已突破4万亿元,但是软件公司的盈利水平很低,甚至大部分软件企业靠国家的退税补贴才能生存,这与如此大的产业规模是非常不相称的,也是国内软件企业一直大而不强的原因之一。在价格混乱的状态下,整个软件行业的发展“很受伤”,于是作为招标方的甲方率先“发难”,向行业主管部门“诉苦”并请求帮助,治理行业价格乱象。作为产品提供者的乙方同样也深受其害,尤其是一些产品质量过硬、服务质量好的知名企业和品牌,也被价格竞争搞得焦头烂额,开始不断向主管部门求援,希望行业的价格乱象能够得到有效治理。
在行业的呼唤下,面对全行业的痛点,一种运用标准的方法对软件项目成本进行度量的理念和方法开始引起业内和主管部门的注意。在一些专家的大力推动下,有关标准的制定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我国软件行业发展也自此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为解决行业痛点而生
从发轫于社群到行业标准立项,8年的时间里,国内首个针对软件研发成本度量等的标准规范,是如何实现从“0”到“1”的转变,并填补行业空白,最终规范软件行业价格乱象的?这8年,不简单……
当看到工信部下达的行业标准制定计划表里,《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位列其中时,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系统与软件过程改进分会原秘书长王钧十分高兴。
王钧确实有理由高兴,因为标准的正式立项,意味着他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一个阶段性的回报。
早在2002年,当时还在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的王钧就在业余时间玩了一把“时尚”——成为当时软件领域最早的社群之一 SPIN的一员。在互联网浪潮之下,当时的中国社群经济也如火如荼,大多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士利用互联网的方法搭建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大家的身份不再是公司研发人员、大学老师、行业专家等,而是一名社群网民,就彼此关心、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同时从事翻译、技术征集等活动。
作为一度人数达到8万人的社群,“洞察技术发展、行业需求痛点”的作用开始逐渐显现。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王钧发现整个软件行业对于价格的问题反应十分强烈,尤其是价格的乱象更是让不少业内人士深表担忧。
面对行业的呼声,作为社群领导者之一的王钧开始和伙伴们一起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是否可以开发一个软件,对软件的价格进行监测;或者建立一个软件平台,对软件价格进行预警等。经过反复讨论、思考与碰撞,大家最后意见趋于一致——制定标准。因为开发软件只能解决一个企业的问题,而只有制定标准才能面向整个行业。方向确定了,目标明确了,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还有很多路要走。
2003 年 ,ISO/IEC 20926《Softwar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Software measure-ment—IFPUG functional size measurement method》(软件和系统工程 软件度量IFPUG功能规模度量方法)成为国际标准后,我国在清华大学举办了国内首次国际度量论坛,邀请IFPUG(美国国际功能点协会)组织的专家到国内分享技术,正式将IFPUG国际标准引入中国。
2006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系统与软件过程改进分会成立,王钧担任分会秘书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新贵、清华大学教授郑人杰等业内重量级人物先后进入协会任职。同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系统与软件过程改进分会召集行业领域的专家,编写并发布《软件度量元规范》《基准比对规范》《度量大纲》等技术规范;同时,分会还成立CSBSG(中国软件基准数据比对用户组),开始搜集中国功能点数据及其他研发过程数据,并建立行业软件过程能力基准。2007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系统与软件过程改进分会与Total Metrics等国际机构合作,引进CFPA(功能点认证分析师)认证培训;同年筹划建立了中日韩软件度量联盟,与有关国际组织和研究团体协同努力,共同研究功能点的发展。2008年,ISO/IEC 24570《软件工程 NESMA功能规模度量方法》正式成为国际标准。
这一系列的活动和努力终于在2009年结出了第一个标准硕果——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系统与软件过程改进分会的协会标准出炉,这是国内第一个针对软件研发成本度量的规范,不仅填补了相应标准的空白,也让王钧他们梦想运用标准方法解决行业痛点的努力有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协会标准有了,但是由于当时协会的规范并不具有标准的地位和性质,因此推广和应用起来难度很大,鉴于此,制定行业标准的想法和诉求变得十分有必要。也就是在那时,国内软件行业招投标以及市场价格乱象开始越来越严重并引发了甲、乙双方的不满,从地方到国家行业主管部门都收到了各方对此乱象的担忧以及治理的呼声。王钧他们提出的针对行业乱象的标准解决方法开始受到主管部门的注意和重视。
王钧去工信部汇报工作的时候,提及软件成本度量的次数开始增多了,从工信部的领导到主管软件行业的软件司的相关负责人,也更加关注软件成本度量及标准,但是对于一个新鲜事物,行业主管部门也有担忧,对其本身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一方面,王钧和分会的同事们开始广泛搜集国外相关的情况,结果发现,在软件成本度量领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很早就进行了研究;另一方面,他们频频拜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芙清、倪光南等软件行业的泰斗,不断完善相关内容。
功夫不负有心人。国内标准的缺乏和行业的呼声,使得工信部终于下决心解决行业乱象和问题,行业标准的制定终于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首肯并进入流程。
但令王钧没想到的是,第一次行业标准的立项居然没有通过。
了解情况之后他才知道,原来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主要行业标准制定计划支撑的机构对于该标准缺乏了解,该标准的制定是否有必要也存在争议,很多争议还是当时行业内早已统一的内容。对于这样的质疑,王钧他们早习以为常,通过与相关专家的沟通,加上国外成熟的经验、国内行业发展的痛点,有关质疑终于得到化解。
历经8年的努力,王钧终于在2010年11月26日,等到了行业标准正式立项的消息。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开始,后面的路还很长。
(摘自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中关村标准故事2》作者:徐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