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场车“12345”智慧监管模式

看金华如何为叉车系上“安全带”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1年01月05日 A2 版)

  本报讯“人脸识别通过”“请勿喝水!”“请注意,你已超出规定行驶范围”……近日,在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里,叉车驾驶员陈师傅展示了一把智慧叉车的魅力。“现在开个叉车有这么多新鲜玩意,既要‘刷脸’,又要全球定位,还有语音警报,比以前安全规范多了。”他的这番感叹,主要得益于浙江省金华市市场监管局创新推行的场车“12345”智慧监管模式。
  金华民营企业和专业市场众多,近几年叉车数量增速明显。据相关叉车销售单位估算,目前金华全市叉车数量拥有量近10万辆,而纳入特种设备管理的叉车不到1万辆。
  “除纳入特种设备管理的叉车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外,其他叉车都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特别是租赁性质的叉车、个人所有的叉车,由于驾驶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安全生产教育,车辆本身又不需要定期检验,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金华市市场监管局特种设备处副处长黄俊伟说,由于没有建立可追溯的数据系统,在特种设备安全上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为破解叉车监管难点痛点问题,金华市市场监管局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创新探索出场车“12345”智慧监管模式。
  1个平台。建立叉车智慧监管信息平台,打造成一个多部门联合作战的联动平台,一件事集成改革的服务平台、数据应用驾驶舱的集成平台、安全风险防范的智能平台和应急响应处置的指挥平台。
  2种类型。对场(厂)内和场(厂)外两种叉车分类监管——对场(厂)内叉车,由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监管;对场(厂)外叉车,依据法定职责,分别由应急、公安、行政执法等部门负责监管;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督促主体责任落实。
  3色安全码。对于纳入监管的每一台场(厂)内叉车,全部分别赋予一个“安全码”,扫描“安全码”就能一目了然地了解这台叉车的风险等级。显示黄色,表明叉车存在不影响安全使用的轻微问题,监管人员应加强监管,整改完成后转为绿码;显示红色,表明叉车存在影响安全使用的严重隐患,监管人员应及时重点关注,责令停止使用,整改合格后转为绿码。
  4个重点环节。销售环节抓质量安全追溯,使用环节抓主体责任落实,检验环节抓技术服务支撑,监管环节抓相关部门联动。这样可以实现全链追溯,有效改变监管真空的现状。
  5个“叉车+”。推广“叉车+物联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加装物联装置、定位系统和电子围栏等;大力推广“叉车+保险”,提高叉车责任保险覆盖率;推行“叉车+政务”,实行叉车“零见面”办证(牌照),切实提高办证效率和上牌率;推行“叉车+检验”,开展场车“无接触式”检验,提高检验效率;试行“叉车+大数据”,对重点单位叉车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并及时发送预警信息。
  金华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强化风险防控,提高整体“智治”水平,进一步提升特种设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傅一恒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