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可查 去向可追 责任可究

——甘肃大力推进食品生产企业追溯体系建设记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1年01月14日 A5 版)

  “午夜入城的羊群,东渡黄河,来到兰州;午夜入城的羊群,迎着刀子,走向肉铺”。这是甘肃作家叶舟一首流传甚广的诗,从一个侧面形象地标示出了一条食物流通链条:羊群,从其原产地出发,经过流通运输环节,来到食品加工销售场所。下一环节,就会抵达百姓的餐桌,也是食品流通环节的终点。
  从市场监管的角度看,食品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的每一环节,都存在着不可预知的安全隐患,如何有效监管?甘肃省大力推行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就致力于破解这一难题。

破题:给政府监管提供有力抓手
  食品从农田到餐桌,链条长、范围广,涵盖的品种复杂。索证难、追溯难、监管难的“三难”问题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现实考题,是市场监管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
  近年来,甘肃省市场监管部门着力改进传统监管手段和方式,积极构建科学智慧的食品安全现代化监管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及监管的一站式追溯信息平台,通过连续8年持续推进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高效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效能,促进了监管职能到位。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2014年1月,甘肃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2014年3月,在全国率先建设了同时涵盖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消费3个环节的省级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食品生产经营者登录追溯系统,扫描、上传、录入索证索票和食品相关信息,建立进货和销货台账,实现“一家备案、全省共享”。各级食品监管部门可在授权范围内进行现场和网上监管,对问题食品实施“快速锁定、精准打击”。

答题: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细胞。为更好发挥企业主体责任,2019年5月,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出台了《甘肃省食用植物油乳制品肉制品酒类生产企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扎实推进食用植物油、乳制品、肉制品、酒类等生产企业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该局引导企业以食品标签标识为可追溯单元载体,以产品批号为切入点,结合二维码和电子标签(RFID)等新技术手段,全面准确记录产品信息、生产信息、设备信息等,明确关键控制点和追溯链接点,实现从源头到消费终端全过程的追溯,整体提升食品安全质量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截至目前,全省有86家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了产品追溯系统,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建立了对全程可记录、可追溯、可管控、可召回、可查询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甘肃山丹县祝福油脂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表示,商品追溯体系对商品生产流通环节、加工工序进行全流程监管,当产品出现问题时,可以根据记录的节点信息快速找出问题的根源,找出是哪个工序或环节存在问题,对问题进行剖析改进,另外对流入市场的产品,可以快速召回。

阅题:让消费者成为批卷人
  市场的最终指向是消费者,只有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有力保护,市场治理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
  “追溯体系是食品生产全过程的原始记录,是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资料,是控制安全风险、降低经济损失、提高产品质量、规划市场发展的真实依据。通过实施信息化追溯,倒逼企业规范化生产,督促企业自觉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甘肃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对流入市场的产品,消费者只要通过手机扫码或输入条形码,就能知道这件产品的“前世今生”,可以查询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物流、销售等各环节信息,查验产品的真伪。
  截至目前,甘肃有食品生产企业3017家,小作坊15573家,覆盖31个食品类别。其中5877家加入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备案食品生产成品64484批次、食品生产原料70629批次、进销货商户254616户、生产加工记录5068906条,出具电子一票通5413389张。不久的将来,甘肃所有食品加工单位将加入食品安全追溯平台。
  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加强了交流互动,食品安全追溯相关技术、信息等要素之间相互匹配,实现互联互通。同时,甘肃省针对农产品种植养殖、畜禽屠宰、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环节的生产经营者,也将建立企业内部追溯系统,与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对接。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全面建立,将为甘肃建设食品安全监管强省发挥持久效力。

□张兰周 马 计 李昭辉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