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品牌、卖吊牌,如何各生欢喜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1年02月03日 A4 版)

  过去半年市值蒸发300亿元!新年伊始,国内知名度颇高的南极人成为媒体关注焦点,品牌“卖吊牌”模式也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卖吊牌”是授权贴牌的俗称。说起国内“卖吊牌”的,比较知名的数恒源祥和南极人了。“恒源祥,羊羊羊”“南极人,不怕冷”的广告想必不少人有印象。近年来,南极人卖的商品已经从保暖内衣拓展到衣食住行众多领域。
  10年前笔者因为其授权贴牌的商业模式,去恒源祥公司调研。接待的员工介绍,公司没有一家工厂,平时不管设计不管生产不管销售,只做两件事:一是不停地投放广告,二是管好贴牌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当年无论是上海南京路的大商场,还是三、四线城市的小商店,都能看到恒源祥的身影。
  南极人是不是学恒源祥,笔者不清楚,但卖掉所有工厂专注授权贴牌,在当年也是一种“创新”。去年笔者买过南极人的保暖内衣,但缩水严重,毕竟几千家贴牌企业,质量管控并非易事。《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说:“市场上之所以对南极电商诟病颇多,最根本是对其贴牌模式的质疑。”
  去年“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句话很火。其实做品牌也好,“卖吊牌”也罢,如果踏踏实实生产经营,完全可以让授权者和贴牌方“各生欢喜”。
  对授权方来说,创立一个品牌特别是叫得响的品牌,实属不易;利用大众对知名品牌的接受度,通过授权贴牌生产延伸产品线,实现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作为贴牌方,在有生产能力却缺乏品牌支撑经营不易的情况下,通过贴牌生产实现发展,的确是一条捷径。所以说,做品牌和“卖吊牌”,本是“各生欢喜”的双赢好事,遗憾的是从市场实践来看,“卖吊牌”企业有在短时间内成功的,但长远来看似乎生命力都不强。
  本应是各生欢喜的创新,咋就成了走下坡路的“黑天鹅”呢?业内人士分析,追逐短期利益,产品质量控制不到位,是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花钱买吊牌,等于在产品利润中切出一大块给授权方,加之反正品牌不是“自家孩子”,贴牌企业普遍存在“做砸了也无所谓”心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成为个别贴牌企业维持利润的选择。而品牌方由于大量授权,超出监管能力,导致只授权不监管或疏于监管,也给了贴牌企业任性的空间。
  实际上,“卖吊牌”是国际上一种成熟的经营模式,国际大牌可口可乐、耐克也有大量授权贴牌企业。据了解,耐克在江苏的工厂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出厂检验,品牌方会派出强大的品质控制部门。严格把关、确保品质,是这些品牌企业保证质量、维护声誉的法宝。
  好好的模式,搞成“各生烦恼”,都是因为产品质量这个根本。如果只收钱不监管、只生产不保质,把品牌做砸只是时间早晚问题罢了。

□徐 上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