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代表委员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1年03月09日 A4 版)

  去年以来,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指明了新方向。两会期间,众多代表委员高度关注我国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纷纷建言献策。
  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要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的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大家发言后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要科学总结和评估中西药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的效果,用科学的方法说明中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疗效。
  在促进中医药“走出去”方面,农工党中央建议,应加强国际药用植物资源普查开发及利用,促进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与创新,选择临床应用广泛、国际认可度高、出口份额大的常用中药材及中药大品种,以及中医诊疗需求,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中医药“走出去”。
  全国人大代表,扬子江药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镜人认为,我国中药产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政策配套、源头控制、溯源体系、信息化、智能化等多个方面发力。围绕中药创新发展,徐镜人建议,应完善审评审批配套政策,加快中药新药审批;制定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增强中药新药普及性以及中西医之间的业务交流。
  在确保中药质量方面,徐镜人提出了“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目标。他表示,应加强中药材源头控制,实现产地加工一体化,提升道地中药材发展质效。在此基础上,重新修订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制定GAP实施指南,将质量保障体系向种植加工环节延伸,建立优质中药材生产、产地初加工全国共建共享体系。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西医优势互补、双管齐下,取得了显著效果。中西医药并重发展,在疫情期间构建了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表示,中医药的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关键,应予以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制度。
  作为中华智慧的宝库,中医药的自身发展也应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山东省委主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段青英认为,当前我国中医药发展滞后,人才匮乏、文化普及率不高,供给侧改革步伐缓慢,传承创新和管理体制薄弱,创新融合度低,亟须有所改善。
  段青英建议,应抓好有利时机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打造“现代中药”“世界中医”新名片,深入推进中医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中医药大数据平台和中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信息系统,加大中医药产业扶持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同时,发挥好各地自贸区先行先试优势,在各自贸区实现国家医药产业审批分中心,形成大健康医药产业集群。

  □本报记者 李晶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