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药品集采”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1年03月09日 A4 版)

  3月4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2021全国两会正式开启,“药品集采“是医药卫生界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关于“药品集采”,他们带来了哪些提案议案?

全国政协委员朱同玉:

对高等级抗生素进行有条件带量采购

  “抗生素作为特殊的药品,其使用与耐药产生、患者治疗的特殊性等因素密切相关,抗生素带量采购政策应当合理化、科学化,特别是对高等级抗生素应该做到有条件的带量采购,并调整至合适的带量比例。”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说。
  朱同玉介绍,自2018年开始的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截至2020年前三批实际采购量达到协议采购量的2.4倍,节约费用超过1000亿元,抗生素集采也在一些省市试水。
  2020年4月某省的抗菌药物集中采购中标结果显示,某高等级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以低于10元中标,价格较前下降90%,但在执行后6个月的用药监测中发现,此抗菌素使用累计日平均剂量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并大量在乡镇一级卫生院使用。
  朱同玉表示,以该省的抗生素带量采购执行效果看,无限制条件的高等级抗生素进行低价带量后并未实现减少使用或者合理使用的效果,反而促使了抗生素的滥用。
  为提高临床重症感染患者救治率,进一步遏制耐药的发生。朱同玉建议,降低集中采购比例,建议将集采比例降至30%~40%水平。同时,对应用医院分层,区别一级、二级、三级医院的合理带量比例。对应用学科分层,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感染科、血液科、儿科等感染患者集中科室应合理制定带量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张国刚:

“集采”要与临床指南衔接,品种须及时更新迭代

  “近两年,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国家组织的前三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涉及112个品种,中选产品的平均降价达54%。截至2020年,实际采购量达到协议采购量的2.4倍,节约费用超过1000亿元。”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副主委、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的这组数据是对“药品集采”改革成就的最好诠释。
  “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引导药品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减轻了群众用药负担,但还需更加优化。”张国刚表示,集采药品的选择应结合最新的临床诊疗规范,让老百姓既用得起药,又能及时用药,还能用到好药。
  为优化国家集中采购药品药事管理,张国刚建议,国家集采药品的选择应结合最新的临床诊疗规范,并广泛征集临床一线的医师和药师的建议,保障集采中选品种为临床所用药物。同时,将集采中选药品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制定用药指南,促进临床诊疗的规范和合理用药,让更多患者获益。此外,要全面评估国家集采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力和供应力,解决药品间断性短缺导致患者无法用药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肖伟:

制定中药创新药专项集中带量采购政策

  “结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实际,建立符合中药复杂特点和独特属性的集中带量采购管理模式,制定‘分类+通用名’的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康缘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肖伟表示。
  肖伟介绍,目前大多数中成药价格执行的仍然是2009年之前的政府定价,至今已经10年有余。十多年来,中药原药材价格已翻了几十倍,有的药材甚至翻了上百倍,能源、人工费用亦大幅上升,加之企业不断升级改造,生产成本成倍提高。加上各省各地不断招标比价采购,中成药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甚至成本价格倒挂,很多老百姓常用的品质高的中成药已经不再生产。
  肖伟建议,在集中采购过程中,研究制定科学的药品成本价格评估体系,设定合理的集采比价的价格底线,保证中成药的产品品质。
  肖伟表示,以功效成分为核心,从原料到生产全过程采用指纹图谱等综合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并通过先进制造生产的中成药。按照国家新药研究规范,对传统的中成药通过有效成分分析、工艺改革、质量标准提升、并得到上市许可的改良型制剂;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要求,主动开展上市药品有效和安全性循证医学再评价研究的中成药。
  “在制定集中带量采购规则时,设定质量层级标准,将具有上述技术特征的中成药,区别于传统工艺和技术生产的中成药,进行分组评判和比价,给予优质优价,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肖伟表示,对于用于重大疾病、传染性疾病、疑难疾病救治的中成药,制定专门的遴选标准和集中带量采购议价规则给予保护,以通用名单独招标。

□文 拓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