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须紧抓“基”遇
——代表委员关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从公共场所的体温测量设备调试,到口罩生产企业的标准测定,再到如今严格的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计量测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看似陌生的质量服务,其实就在你我身边,对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提供这些质量服务的,正是检验检测机构、计量测试中心等质量基础设施。
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基”遇不容错过。2015年以来,我国检验检测机构数量连年增长,截至2019年年底已超过4.4万家。尽管规模世界领先,但与当前各产业的飞速发展相比,国内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跟进,如何强内功、补短板,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热点。
2019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质量基础,要求“强化质量基础支撑,推动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让更多国内外用户选择中国制造、中国服务。”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
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连续两年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任务中,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展示了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之策的与时俱进。
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高度重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并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相关建议、提案认真办理、及时反馈。
2020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回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8988号建议(《关于切实加强第三方监测市场监管的建议》),提出检验检测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市场监管总局已在检验检测领域率先推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社会监督,大力推动实施失信惩戒。下一步将积极应对检验检测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诸多挑战,加快推动立法工作,构建新型监管机制,落实机构主体责任,加强正面宣传引导。
“应把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加快研究制定《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内蒙古自治区委会主委、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局长白清元在加快推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中提到。
针对当前第三方质量服务难以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状况,白清元建议,依托机构改革后的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和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等制度,构建全局统筹、多主体协同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推进机制。
他建议,应鼓励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发挥“质量标杆”作用,推广质量管理技术和产品标准,促进产业链整体质量管理水平协同提升。深度参与质量基础设施的国际治理和合作共建,坚持“产品出海、质量先行”,稳步推进认证认可的国际互认。积极推进服务业和新经济领域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算法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标准制定和质量测评的方法。鼓励新经济领域的企业和行业组织率先研究推广产品标准和质量认证规则,构建包容审慎、宽松柔性、动态灵活的新经济市场监管体系。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王会生提出,应加快国有事业性质检验检测机构改革改制步伐,坚定不移推进检验检测市场化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性质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运作机制,增强检验检测行业发展内生动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战略引领作用,打造规模效益好、技术水平高、行业信誉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国家队。
“打造东北区域NQI(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高地,搭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一站式’服务平台。”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市场监管厅厅长刘化文在谈及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时,介绍了吉林市场监管部门推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有关工作。目前,吉林省加强东北亚标准化研究中心建设,着力开展与日韩标准比对分析和检验认证互认,推动吉林产品走出国门。
筑牢基石,方能撑起栋梁。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必将为建设质量强国、提升产业竞争力发挥更为坚实的支撑作用。
□本报记者 李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