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载,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商品条码系列标准助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历史回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商品逐渐走向国际市场。早期,由于我国未采用国际物品编码,出口一度受阻。此后30余载,随着我国对商品条码广泛推广应用,不仅极大促进了商品出口,还为扩大商品国内流通、提高管理效能、方便百姓生活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出口遭遇技术壁垒
1986年,我国一家食品企业生产的罐头产品在打入原联邦德国市场时,因产品未印有商品条码而无法进入当地超市销售。当时,我国尚未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国际标准条码技术还未引入国内。为使产品顺利出口,该企业不得不向该国编码组织支付3.8万马克的费用,用于申请注册出口国商品条码。
此类事件在20世纪80年代并非个例。当时,我国许多商品因没有商品条码而不能出口,或者被外国企业以需加贴条码或重新包装为由,肆意压低价格。
当时,我国没有对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组织和相关标准,也没有任何关于商品条码的国内标准。这使得出口企业非常被动,“商品条码无标准可循”成为我国开展国际贸易的一大壁垒。
编码中心应运而生
1988年,在原国家标准局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的支持推动下,当时的国家技术监督局会同国家科委、外交部、财政部,向国务院提交《申请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的请示》,申请成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在缺少专门机构和专项经费的情况下,开拓者们克服种种困难,辗转于各部委之间,进行沟通协调。198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正式成立,作为我国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全国商品条码、物品编码的专门机构正式开始运行。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商品条码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1991年,全国首批五项条码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其中,GB 12904《商品条码 零售商品编码与条码表示》是商品条码系列标准的核心标准之一。此项标准历经数次修订,对零售商品编码、条码表示、条码技术要求和质量判定规则作出规定,并对“商品条码”“零售商品代码”“前缀码”等与零售商品相关的术语进行了准确定义。
有了商品条码系列国家标准,我国企业在使用商品条码时便有了依据可循。标准的出台,也为商品进入供应链打开闸门,进而促进了经济良性循环。
编码工作成效斐然
据统计,1978年至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355亿元增加至27.8万亿元,贸易规模扩大了782倍,年均增速达18.6%。我国出口总额从168亿元增加至15.3万亿元,增加了914倍,年均增速达19.1%。
1990年,我国内地仅有57家企业加入商品条码系统,到2020年,商品条码系统成员保有量达44.5万家,成员数量居世界前列。同时,我国进出口总额呈快速增长态势,商品条码的应用为国民经济繁荣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条码应用遍地开花
如今,条码在供应链各环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各地大大小小的商场超市里,所有商品上都印有13位的商品条码,消费者只需拿着所选购的商品来到收银台或自助结算机前,即可通过扫码完成结账,买到所需商品。
在物流领域,SSCC(系列货运包装箱代码)标识条码也获得广泛应用,并与智慧供应链信息系统、自动分拣系统配合使用,助力实现物流“全链”可视化。
在电子商务领域,商品条码作为电商平台商品的唯一身份标识,保持了交易主体一致性,从而推动无纸化贸易的实现,提高了交易效率。此外,消费者还可通过微信、淘宝、京东等手机APP扫描商品,获取商品的详细信息。
在食品行业(如海鲜、肉类、果蔬、乳制品等行业)及医疗卫生行业,处处可见使用GS1-128条形码或二维码标识的追溯码。在汽摩、服装、建材等众多行业中,商品条码已获得广泛应用。
未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将继续积极融入国家战略,重视标准基础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商品条码“产品身份证”“国际通行证”优势,推进商品条码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实际行动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边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