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珍藏的纪念
——鹿俊峰胡佳波《援藏心路》之跋

三年前的夏天,得知弟弟作为山东交通援藏第八批干部人才要去西藏,我心中五味杂陈,百感交集。我既为弟弟能有机会去经受锻炼而高兴,又为他能否适应西藏的自然环境而担心。当时,我正在北京出差。中午,在北大未名湖边的长椅上,我在几张纸片上写下一首送给弟弟的诗——《弟弟,明天你就要去西藏》,表达了心中的不舍,同时鼓励弟弟旷志壮怀、放心远征。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弟弟三年援藏即将结束。从媒体和日常的交流中,我知道三年中弟弟和他的同事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日喀则市是西藏第二大市,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7206公里,公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的近90%。援藏干部们以藏为家,坚守高原,动脑筋、聚力量、谋实干,做好公路养护、应急保障、日常服务等工作,保障了天路畅通,有力地支持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山东省和西藏自治区的领导及交通系统的领导对援藏干部关心关爱,让援藏干部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每当弟弟将反映他们工作动态的文字和图片发给我,我都迅速发布在家庭的微信群里,家人都为他和同事们取得的成绩而由衷高兴。
弟弟去西藏后的第二年初夏,我去看他。虽然我2008年去四川抗震救灾时曾途经海拔约4000米的雪宝顶,约略有过一些高原缺氧的感受,但短暂路过与长期居住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在西藏的一周时间里,我头脑总是昏昏沉沉,上几级台阶都气喘吁吁。真是百闻不如一行,我这才真切感受到,对于从平原地带赴藏的人来说,条件的艰苦可能并不在于衣食住行,而更在于氧气的缺少。我们在西藏只是几天,而援藏干部们则是几年!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生活即是挑战,坚持就意味着奉献。
家中老母亲对远在西藏的儿子十分牵挂,总念叨让我多给弟弟通电话。每年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给父亲上坟,母亲总叮嘱我替弟弟给父亲磕头。弟弟的孩子鹿特丹在济南读书,弟媳在泰安工作,虽然一家三人三地,天各一方,但都相互勉励。后来,因为爱父亲而爱上父亲工作的地方,鹿特丹毅然决然考入海拔最高的“双一流”大学——西藏大学读书学习。这是亲情的力量,更是一份家国情怀的激励。
因弟弟援藏,我也更为关注日喀则。日喀则与尼泊尔、不丹、印度三国接壤,作为连接中国西部与南亚次大陆的重要城市,它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日喀则在藏语中是“水土肥美的庄园”的意思,它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湖。日喀则还有600多年的历史,扎什伦布寺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
壮美的自然风光、浓厚的文化积淀,为弟弟和他的同事们提供了人生历练的难得平台。弟弟不仅工作认真负责,而且多才多艺。他善于思考,行动力强,文字写作出色。他的乒乓球技能几近专业水平,还擅长书法。他还撰写歌词,策划了山东援藏歌曲。弟弟的援藏工作干得风生水起,他的变化也让我刮目相看。春节弟弟回家时,我对弟弟笑谈:“虽然西藏的霜雪染白了你的头发,但高原的峰岭与阳光也使你的格局更大了,意志更强了,步履更实了。”
在即将结束援藏工作的时候,弟弟与他的同事共同编纂了这本《援藏心路》。文集中既有工作介绍,也有经验概括;既有三年援藏工作的奋斗历程,也有与西藏干部群众的互动交流;既有宏观的理性思考,也有个人的心得感悟。这些所经所历所闻所见所感所思,是他们工作和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页,也是他们人生中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存乎于心,来日方长。带着这些沉甸甸的收获,带着这份真挚纯粹的情感,带着这帧为了珍藏的纪念,弟弟和他的同事们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诗和远方。
□鹿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