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小企业“大”问题
近段时间,国务院部署出台一系列惠企政策,着力纾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困难。有关部门也密集施策,在降本减负、普惠金融、公正监管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增强企业获得感。
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小微活、就业旺、经济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要加强对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扶持,加强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出台一系列惠企政策,纾解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困难,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助企纾困和激发活力并举,细化实化财税、金融、社保等惠企政策,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今年以来,国家在延续之前纾困政策的基础上,又新出台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阶段性优惠政策。总体看,小微企业经营环境正在持续改善,生产经营恢复企稳。
1—4月,规模以上小微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3%,两年平均增长8.8%。全国小微企业用电大数据监测显示,4月份,小微企业用电量比上年同期增长7%,比2019年同期增长6.2%。这从侧面反映出,小微企业总体发展呈现持续恢复性增长。
但是,受复杂多变国内外形势影响,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如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紧张、订单不足、回款慢、招工难等。小微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国务院出台惠企政策
针对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国务院部署出台一系列惠企政策,纾解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困难。5月12日、19日、26日接连召开的3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都聚焦小微企业,包括延续实施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措施、加强公正监管等。
5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仍面临困难,要继续有针对性加强支持。
一是进一步落实“六稳”“六保”政策,保持必要支持力度。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措施。加大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的普惠金融力度,引导扩大信用贷款、首贷、中长期贷款、无还本续贷业务规模,推广随借随还贷款。
二是多措并举帮助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应对上游原材料涨价影响。支持大型企业搭建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用市场化办法引导供应链上下游稳定原材料供应和产销配套协作,做好保供稳价。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支持各地按规定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给予稳岗就业补贴。督促引导平台降低过高收费、抽成及新商户佣金和推介费比例。
三是加强公正监管。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清理废除歧视、妨碍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政策和法规。深入推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依法查处具有优势地位的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恶意补贴、低价倾销等行为。整治各种乱收费乱罚款。同时,做好基本保障兜底,推动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保,放开在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探索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启动
为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服务支撑,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6月1日至30日在全国范围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活动紧紧围绕中小企业需求,通过“上下联动、示范带动、创新驱动”,重点开展“三个十”服务活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的骨干架构作用,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各地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带动引领作用,提升创新创业特色载体的辐射能力。要围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特色需求开展专项服务,鼓励面向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量身定制专属“服务包”,分层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类促进企业做专、做精、做大、做强。要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精准、高效匹配。
聚焦中小企业质量提升
市场监管总局聚焦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体系和全国性网络建设,补短板、强弱项、破瓶颈、助创新,为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升质量水平、保障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创新提供优质服务,切实助推高质量发展。
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树立“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理念,推动质量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综合运用、协同服务,提供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一揽子服务和解决方案,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品牌培育、质量培训等延伸服务,做好企业全产业链条、全经营周期的综合服务。
探索建设区域“一站式”服务平台。围绕企业质量提升堵点和痛点,立足本地资源条件,推动“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
深入开展质量技术帮扶服务。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方法,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加强中小微企业质量人才培养。
实施重点领域质量比对提升。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组织技术机构对区域主打产品和产业开展质量比对分析。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帮助中小微企业开展质量监测分析,找差距、补短板,解决制约质量瓶颈问题。
开展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专项服务活动。结合世界标准日、世界认可日、“质量月”等活动,推动质量基础设施“进企业、进社区、进公共场所”。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精准一体化计量服务行动、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行动、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活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
推进检测设备等质量资源开放共享。针对中小微企业仪器设备购置成本高、使用需求大等特点,探索区域内关键共性质量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创新开展分时租赁、实验外包、代检代测等服务,降低中小微企业质量技术准入门槛。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说,下一步,国家有关部门将密切关注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政策、服务、环境”三个领域,特别聚焦“融资难、融资贵以及权益保护”两个问题,着力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把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筑牢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基础,增强企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本报记者 王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