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人买”到“求我卖”
——江西吉安遂川精准服务板鸭专业产业园建设纪实
“以前我们的板鸭生产厂房规模小、不规范。入驻园区后,产品按国家统一标准生产包装,生产流程规范安全,产品从过去‘求人买’变为现在‘求我卖’。”近日,江西省遂川县友联板鸭厂负责人刘友民表示。自从入驻当地板鸭专业产业园以来,他对企业的快速发展深感欣喜。
近年来,在江西省吉安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的推动下,遂川县委、县政府在遂川县枚江镇设立400亩板鸭专业产业园,吸引像刘友民一样的板鸭生产企业经营者入驻,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三重蝶变。
筑巢引凤
板鸭生产加工是遂川县延续千百年的传统产业,“家家养活鸭,户户做板鸭”是当地百姓的生活写照。然而,由于种种条件限制,遂川板鸭产业长期处于“多、小、散、乱、差”的状况,影响了这一特色产业发展。
为改变遂川板鸭产业的落后局面,遂川县市场监管部门深入调研、因势利导,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建议在当地枚江镇设立板鸭专业产业园区。这一建议引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将“板鸭专业产业园区建设”列入县委、县政府重点工程,确立“以园引领,集群发展”的产业升级策略,并同步出台了园区建设实施意见以及一系列企业优惠政策。
遂川县市场监管部门组织当地板鸭生产企业外出考察,借鉴同类企业先进发展理念,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围绕产业发展进行现场交流。通过一系列活动,当地企业经营者开阔了眼界,看清了遂川板鸭产业存在的差距,激发了进驻园区的积极性。
遂川县委、县政府先后下发板鸭产业发展整顿工作方案、板鸭园区建设补助方案、板鸭产业管理办法等助推产业发展的文件,专门召开板鸭生产加工企业整治工作动员大会,组织县、乡镇、村三级负责人签订生产责任书,引导板鸭生产企业签署质量安全责任承诺书,推动形成由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及企业各负其责的协作机制。
为配合板鸭产业升级提质,遂川县市场监管部门组织60余名干部深入乡镇,引导15家板鸭生产企业进行老旧鸭棚拆除工作。全县所有涉改企业共拆除老旧板鸭棚10万平方米,县财政补助老旧厂房改造费680余万元。同时,该局联合相关单位全面落实各项企业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进驻园区,对原旧厂房已拆除的企业予以“拆一补一”补贴,实现“搬得进,进得起”。
开渠引水
板鸭产业园区初步建成后,吉安市、遂川县市场监管部门立足职能,在准入、资金、服务等领域广开渠道,为企业发展引入“活水”。
为使企业尽快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投入生产,吉安市市场监管局积极协调、主动作为,先后协调联系省、市评审专家到现场,在一周内完成6家板鸭生产企业的评查工作,全部通过SC商品生产许可证审查。
为进一步确保产品质量,遂川县市场监管局安排专人讲解板鸭出厂检验要求,指导企业严格按照审查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生产,确保每批次产品口感、风味、质量统一标准,合力打造“遂川板鸭”质量品牌。
遂川县市场监管局千方百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细化“一名局长帮一户企业进驻”机制,全力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同时,该局食品、商标、广告、注册等相关股室实行集中办公,对园区入驻企业落实“一窗口服务、一站式审批”,实现营业执照当日领取,一周内办结所有审批手续。
为了让当地板鸭生产企业合力闯市场,吉安市、遂川县市场监管部门积极作为,帮助园区企业统一建立质量、标准、计量、生产过程控制等管理体系档案,还引导成立了遂川板鸭生产企业协会,指导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品牌档次,着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努力下,遂川板鸭产品的质量水平、品牌效应大大提升,由每公斤70元提高到每公斤96元。板鸭副件产品一改往日压价贱买的现象,由企业统一销售,年产值达200万元。
园区的快速发展,带动板鸭产业快速成长。截至2020年底,遂川县板鸭销量达1000万只,板鸭副件产品年销量实现200吨,板鸭产业园实现综合收入比上年增长50%,带动相关餐饮服务业综合收入达5亿元,解决3700多名农民工就业。
同时,该县板鸭产业质量管理水平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板鸭产品抽样合格率达98%,带动活鸭饲养、羽绒加工、饲料及运输等行业综合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李 元 张世梧 胡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