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个子”守护“大食安”

——记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个人王永峰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1月13日 A5版)

  一见王永峰,这个衣着朴实的“小个子”咧嘴笑着,那股子亲和力让人温暖。在河南省新乡市市场监管局办公楼,说起王永峰,从领导到同事,无不竖起大拇指,专家、老黄牛、实在……是大家对他最多的赞誉。
  这些标签,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笔者试图从他身上找到答案,可访谈中,王永峰说的最多的,就是“没什么”。或许真是“没什么”,但一天天“没什么”的累积,不知不觉间就结出了累累硕果。
认真的“吹哨人”
  2021年12月24日,大风骤起,气温跳水,阵阵寒意透过车窗袭来,笔者内心不停地思忖: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一见面,新乡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杨建富就拿出一张照片,指着其中一个人说到:“这个个子最矮的就是王永峰。”杨建富连连感慨:原来意气风发,满头浓发的王永峰,现在却“谢了顶”。
  照片拍摄于2015年8月17日。彼时,食品生产监管工作要划转至原食药监局,人员也跟着转隶,科长一职谁来担?考量王永峰时,不少人都在内心打鼓:这名“小个子”能不能担起这个担子?能不能支起这个台子?
  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科人员少,担子重,事情多,王永峰走马上任后,就把自己牢牢“焊”在岗位上,从都市到乡村,从疫情到汛情,都留下了他为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奔波的足迹。
  了解王永峰的同事、朋友都说:“这个人太实在、太老实!”可是,王永峰就是凭着这股实在劲、老实劲,负重前行。
  同事们还记得,王永峰带领大家开展调味面制品、小麦粉、糕点、桶装饮用水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市20家调味面制品生产企业清理缩减至12家,整治力度之大,全省领先。他还经常性组织科室人员和专家,对全市食品生产企业分类调研,了解企业生产现状,帮助企业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排查隐患。
  有人说,王永峰对于工作“太认真”。他始终认为:“做好食品安全的‘吹哨人’,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热情的咨询专家
  王永峰在企业口中还有一个响亮的绰号:王专家。这还真不是浪得虚名。
  新乡市一家生产代可可脂巧克力的企业在进行风险检测时,塑化剂总是超标,从产品到包装,每次检测均提示超标,钱花了不少,问题却找不到,愁坏了老板。
  老板上门求助。听完陈述,王永峰当即判断:肯定是过程控制的问题。再加以分析后发现,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是塑料管,这就是导致塑化剂超标的“元凶”。就这样,难题被他轻松化解。
  提起这个专家,同事都保领很是佩服:“每天都有企业上门咨询,电话更是不断,他成了免费的咨询专家。”
  得到这个绰号,与王永峰克服本领恐慌、自学钻研密不可分。作为省级食品生产许可骨干审查员,王永峰认真研读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生产规范、食品工艺等法律法规文件,撰写笔记心得30余本。他参与多个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修订工作,编写培训教材《食品生产监管实务》,制作培训课件,开展业务培训,共培训食品生产监管人员千余人次,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和质量管理人员万余人次。
  对于这些,王永峰总说:“不了解就会恐慌。企业有问题,我就有动力。”
平凡的身边典型
  时间倒回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年三十刚回到老家团聚的王永峰,心绪再难平静。大年初三,他和同事一起,毅然来到防控一线。
  为保障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的生产供应,王永峰加班加点,走访调研,保障企业复工复产。一天,在来不及做任何防护的情况下,王永峰走进企业冷库,旋即,一阵剧痛袭来,他捂着肩膀心想:坏了。
  第二天住院检查发现,是冷气诱发了肩周炎。为不影响工作,王永峰边做治疗边工作。出院以后,为避免颈椎压迫,他将电脑架高,医嘱的肩膀操却总是顾不上。直到现在,他的肩膀还会时不时隐隐作痛。
  去年7月,新乡洪魔肆虐,王永峰再次忙碌起来。向企业发布暴雨期间食品生产安全提醒、指导企业处理水淹食品、对企业自救进行指导、联系消杀公司对受灾企业消杀……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一线。就连妻子的眼睛做手术,他都顾不上照料。
  对于这个人,大家有一个公论:身边的典型。正是这样一个个平凡中的执着身影,守护着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杨会玲 毛渊磊 贾秀宝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