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1月22日 A3版)

  结合培训心得和北京市推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的探索,我谈几点体会。
快中有序 抓好商事制度改革主基调
  “快”字先行,开辟准入退出双向快车道。一是开办一站式,快速准入。北京持续丰富“e窗通”数字服务供给,实现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一天办结”。截至2021年底,76.42万户企业通过全程电子化办理登记注册,全程网办率达95%以上。二是注销一体化,高效退出。聚焦简易注销流程优化,压缩公告时间,扩大适用范围,依托“注销一体化”平台,一站式完成税务等部门的注销事项。截至目前,超过20万户企业通过“e窗通”一站式服务办理了注销登记。
  “稳”字托底,系紧市场主体准入退出安全带。一是增强预判,主动防疏堵漏。事前优化PC端和移动端等多渠道实名身份认证方式,事中强化数据监测和异动分析,事后落实信息核查,与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有效防控各类市场准入风险。二是配合监管,强化重点领域监测。在预付费、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锁定相关对象,避免其通过变更、注销登记逃避债务等风险发生。三是协同联动,以“管得住”支撑“放得开”。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优化简易注销“异议反馈机制”,保障交易安全。
放管结合 下好名称自主申报先手棋
  以清单式管理为抓手,实现名称登记无感审批。一是依托负面清单,实现非禁即入。通过引入人工智能自主学习功能、与市场监管总局数据共享、建立多渠道反馈机制等方式,形成动态更新的禁限用字词库,目前禁限用语达7万余条,负面清单以外的名称自动通过。二是建立正面清单,助力创新创业。结合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目录,细化新兴行业用语200余条,为新业态、新模式顺利落地保驾护航。
  以全流程闭环管理为重点,维护名称准入秩序。一是在事前管理上做文章。通过名称自主申报前端告知承诺、建立禁限用字词库动态更新机制等方式,做好事前风险告知和规则设置,主动防范风险。二是在事中审查上下功夫。在设立和变更环节强化审查责任,聚焦是否存在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及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等情形,始终树牢底线思维。三是在事后救济上出实招。出台名称争议处理办法38条、不适宜名称处理操作指引18条,探索快速处理机制,形成便捷准入、高效处置的管理闭环。
宽进严管 用好“信用承诺”关键招
  探索构建以信用承诺为基础的商事登记制度,以“宽进”倒逼“严管”,以“严管”保障“宽进”,探索准入、监管的有效衔接和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规范化告知,标准化承诺。规范化告知登记标准,市场主体作出标准化承诺,登记机关根据申请和信用承诺进行形式审查,即时办理登记,减少对市场主体自治事项的干预。截至2021年底,全市通过承诺制办理登记业务178.99万件,占同期登记业务量的95.38%。
  践诺不查,违诺必究。通过事后对承诺事项监督检查,建立以市场主体信用为牵引的监管制度。对申请人采取欺诈手段隐瞒有关情况办理登记的,登记机关对其采取失信准入限制措施;对冒名登记、提供虚假材料等行为的,登记机关依法处理并予以公示,维护市场准入秩序。2021年,全市共受理冒名登记案件2792件,完成撤销1699件。
公示公信 发挥商事登记核心力
  自动公示信用承诺书。承诺书通过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自动对外公示,承诺主体纳入“双随机”重点抽查范围,强化监管。
  标注不适宜名称。对不适宜名称,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代替企业名称,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告知社会交易风险,督促企业更正名称。
  自行公示实际经营场所。通过《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地方立法,明确住所与实际经营场所不一致的市场主体,应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自行公示其实际生产经营地址,破解异地经营问题,成为事中事后监管的有力抓手。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邓慧敏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