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创新结硕果 踔厉奋发谱新篇

——2021年标准化工作回顾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1月28日 A2版)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
  这一年,对于标准化事业发展来说,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全国标准化战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强化责任担当,狠抓任务落实,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国家层面——整体谋划力求新突破
  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这是第一份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颁布的标准化纲领性文件,描绘了新时期标准化发展的宏伟蓝图。为贯彻落实《纲要》,指导国家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国家标准委、中央网信办、科技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了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任务。
  标准化领域重磅文件的接连发布,表明国家层面对标准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标准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这一年,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围绕标准制修订管理、标准技术组织管理、市场制定标准发展、标准实施监督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与各行业主管部门联动,标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效能正不断显现——
  在现代农业方面,农药残留有关国家标准经完善,限量指标超过1万项;《小麦粉》国家标准经修订后发布实施,有助于引导企业适度加工,促进节粮减损,年均可节约小麦270多万吨。
  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方面,钢铁、半导体等领域标准体系优化试点有序进行,智能交通、无人驾驶航空器、智能制造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有力推动。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快递服务与电子商务信息交换规范》等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后,80%的电商快件不再进行二次包装;半托盘、滑托盘、果蔬周转箱等14项物流国家标准提升物流装卸效率150%,减少装卸成本超50%。
  在政务服务方面,《政务服务满意度评价规范》等国家标准为开展政务服务提供统一的方向指引和工作规范,持续支撑优化营商环境。
  在绿色发展方面,水泥、多联式空调等8项能耗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可实现二氧化碳年均减排6300多万吨,火电、石化等11项高耗水行业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可实现年节水超4亿立方米。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方面,我国制定疫情防控管理平台数据格式等3项标准,以及消毒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等47项标准,还牵头制定呼吸治疗设备国际标准,向国际社会发布共享医用防护口罩等38项国家标准外文版,助力防疫物资出口。
地方层面——精准施策取得新成效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标准化工作不仅关系到科技、产业、贸易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到区域竞争优势的发挥。
  良弓在手,贵在速发。2021年,全国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多省制定发布地方标准化条例,或将标准化战略“十四五”规划纳入省级重点专项规划。据统计,各地共废止地方标准1500余项,新制定节能减排、乡村振兴、公共服务等领域地方标准6000多项,地方标准进一步实现了重组优化。
  聚焦标准化创新,各地立足实际开展探索,实践成果精彩纷呈。比如,北京、河北发布滑雪用安全防护网等地方标准,支撑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建设;江西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特色,发布187项地方标准。此外,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显现更好成效,总量超过1万个,并涌现出大同黄花、沾化冬枣等一批农业标准化典型。
  立足区域标准化发展,首都标准化委员会不断完善“3+X”区域协同机制,发布绿色建筑评价等10项京津冀区域协同的地方标准;长江经济带11省市联合发布生态文明标准化发展报告,推动建设区域协调的地方标准体系;广东省编制《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发展指南》,在交通文旅、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推动标准融通共通,得到港澳方面积极响应。
国际层面——互利共赢 迈上新台阶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双循环”新格局下,在以持续提升标准研制水平来持续助力中国企业、中国行业、中国品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标准国际化让中国产品和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进而为全球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仍大有可为。
  2021年,我国深入参与国际标准化治理,不仅积极参与ISO、IEC战略和实施计划的制定,推动IEC治理变革,提出加强区域平衡、数字化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等中国方案,还新担任实验室设计、电力机器人等12个ISO、IEC技术机构秘书处和领导职务。
  围绕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我国制定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工作指南,转化国际标准880项;提出人工智能、第三方支付、疫情防控等领域国际标准提案278项,牵头制定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物联网、半导体器件、可再生能源等国际标准168项;同步推进数据资产、工业无线网络、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等领域国内国际标准研制。
  围绕国际标准化合作,我国积极拓展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标准化合作,深度参与欧洲、泛美等区域标准组织活动,签署中非标准化合作协议,深化中德、中英、中俄标准化合作机制,在机器可读标准、智能网联汽车、能源和营商环境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此外,还成功召开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中国—东盟国际标准化论坛,并举办了5期国际标准化线上援外培训,为25个国家培训262名标准化管理人员。
  围绕标准对接促进贸易畅通,我国与马来西亚、沙特、尼泊尔等10个国家签署的“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协议纳入标准合作内容。我国还研究提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间标准协调重点领域,深度参与WTO/TBT(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活动,对外通报强制性国家标准112项;发布104项节能低碳、大宗贸易商品等重点领域国家标准外文版,234项民机标准实现中俄互认。
  立足新发展阶段,标准化工作承受着压力,也积蓄着动力。知重负重,实干创新,体现胸怀与气魄;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彰显能力与担当。面向未来,全国标准化战线凝心聚力、服务大局,必将取得新的更好成绩。

□本报记者 陈 静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