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经济”亟须“一流监管”
近年来,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日益流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发展迅速。打折凑单囤的护肤品、一时冲动买的服饰、已经失去兴趣的数码产品、淘汰不用的生活物品……随着我国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大量资源被闲置,转而进入二手交易市场,“二手经济”不断崛起。
推动二手闲置物品循环再利用,本质上是通过让其流通起来,使旧物成资源,将浪费变消费。庞大的社会消费品基数,叠加越发普及的共享消费理念、资源循环利用意识,让二手交易市场潜力巨大。如今,各类交易平台上的二手商品包罗万象,从体量到涉及品类,显示出其庞大的商业空间。
然而,在二手商品交易背后,存在着诸多现实困境。比如,卖家通过恶意修改商品描述欺骗买家,上架的商品质量良莠不齐;买方若买到存在质量瑕疵的商品,很难自己组织证据链,导致维权困难。此外,对于新手卖家,还会碰到买方以恶意退货、恶意损坏,赔偿时偷梁换柱等方式进行欺诈的情况。尤其是在平台入驻门槛较低的情况下,还存在部分卖家公然交易过期食品、盗版资源、假冒伪劣等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高风险商品。
笔者认为,任何一个市场的繁荣,都必须有对应的消费文化和健全的配套体系作为支撑,二手商品交易也是如此。此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完善二手商品流通法规,规范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为,为二手商品交易提供标准化、规范化服务,鼓励平台企业引入第三方二手商品专业经营商户,提高二手商品交易效率,推动线下实体二手市场规范建设和运营。
毋庸置疑,目前我国“二手经济”尚处于发展期。乱象多发,说明这一新兴产业亟待“一流监管”跟进。只有切实增强对二手交易行为的管控,完善追责机制,加大惩戒力度,压实平台责任,促进管理完善,才能推动“二手经济”可持续发展。
□吴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