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科学营销”为何总能重来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3月31日 A4 版)

  当科学被人们倍加推崇,“伪科学”往往会披着“科学”的外衣出来招摇撞骗,其目的只有一个——骗钱。别以为已经进入5G时代的我们不好骗,事实证明,很多时候我们仍不知不觉“中了圈套”,甚至帮助“伪科学”制造者推波助澜。
  包治百病的航天纳米储能材料、治疗关节病痛的磁石贴、90%的孩子有心理问题……这些“科普文章”在许多人的微信朋友圈出现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全是商家为卖产品“搞的鬼”。
  不要以为曾经被戳穿的骗局就不会“重现江湖”,为了经济利益,一些“伪科学”仍会卷土重来。
  最近,碱性水能“治病”,再次被云南昆明一家水企大肆宣扬,并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些“患者”亲身讲述的所谓“疗效”视频。前些年,这样的“养生骗局”早就被揭穿,如今“又来了”。好在市场监管部门及时介入调查,对涉事产品全面下架。等待“吹牛者”的,必是法律的严惩。
  “伪科学”具有反智的特征,但“伪科学”制造者偏偏极度相信自己的“伟大”。或许,这就是“达克效应”——越愚蠢的人,越是会高估自己,但最终呢,头撞南墙罢了。
  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公交车司机王洪成声称将一种特殊的母液按极小比例加入水中,就可配制成“水基燃料”用于发动汽车。十几年间,王洪成靠此“发明”获利超千万元。假的就是假的,演得再真也是骗局。1997年10月,因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王洪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2021年8月,北京某动物园发布声明,提示游客莫打架,因为会引发动物模仿。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动物打架是本能,“动物会模仿游客打架”之说,是典型的营销案例,也是典型的“伪科学”案例。
  “伪科学营销”为什么会有市场呢?新奇、独特、危言耸听的宣传内容,恐怕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对重视健康的人群,拿“养生”“生病”“死亡”去吓唬;对梦想一夜暴富的人,拿“高额回报”去引诱……如此这般,自会有人“上钩”。此外,科普相对不够“普”,应该也是“伪科学”能有立足之地的另一重要原因。如今,整个社会加大科普力度,也就不难理解了——不单为防骗和净化社会环境,更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让科学之光、文明之光更加璀璨夺目,让我们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伪科学”没有能长久的,“伪科学营销”也没有不被唾弃的。没有人能永远骗人,也没有人会永远被骗。“伪科学营销”者,还是把脑筋用在对的地方吧。

□大 山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