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侨都贡献“知产力量”
——广东江门市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近年来,广东省江门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化知识产权“放管服”改革,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江门样板”。2022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主题为“全面开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征程”。面向新征程,江门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进一步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强国、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总体要求,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贡献“知产力量”。
加强政策引导 推动知识产权增量提质
2021年,江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实现“双增长”,发明专利授权964件,同比增长54.49%,商标注册量18819件,同比增长38.81%。截至2021年底,全市发明专利拥有量5096件,同比增长11.5%;商标有效注册量97748件,同比增长21.4%。2022年1月至2月,全市专利授权量2900件,同比增长26.64%。
知识产权是一个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是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刚需”。江门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筹推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工作。
江门市建立以市委副书记、市长为召集人的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印发议事规则,先后出台《江门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江门市知识产权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发挥知识产权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2021年以来,江门市共发放扶持专项资金约2400万元,扶持战略性产业集群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项目4项、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26个、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项目8项和知识产权海外护航项目8项等,充分激发社会创新创造。
创新改革试点 加快形成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突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江门市针对电子商务、展会、专业市场、特色农产品等关键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产品,多次开展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违法行为。
2021年,江门市共查办专利行政案件49件(同比增长145%)、商标行政案件76件、地理标志案件1件、版权行政案件8件;采取海关保护措施52批次,货值1585.7万元,货物数量34.6万件,其中扣留40批次,货值828.3万元,货物数量5.68万件。
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2021年,江门市市县两级法院联合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成立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江门诉讼服务处、江门中院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江海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创新打造“巡回法庭+诉讼服务处”江门模式。2021年,两级法院受理知识产权案件15664件,同比增长148.7%,审结15565件,同比增长147.4%。
加快地理标志保护使用。近年来,江门市坚持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为抓手,持续推动“新会陈皮”、“杜阮凉瓜”等地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江门市作为全省首批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核准改革试点的城市,首创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核准使用电子受理平台——新会地理标志服务管理平台。全市317家企业获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占全省获标企业数量的39.7%,有力借助地理标志促进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助力乡村振兴。
打通创造运用 让知识产权变成“真金白银”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如何引导知识产权“变现”,使其真正赋能企业发展,成为江门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课题。
2021年,江门市成功举办全国首个地级市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发现、筛选出一批技术领先、市场潜力大、专利价值优势明显的创新项目,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为企业乃至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以点带面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江门乃至大湾区创新发展引入源头活水,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推进知产融合发展,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江门市以“政府引导、金融支持、政策联动、市场运作”为原则,调动各合作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积极性,缓解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缺担保、融资难”问题,促进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2021年,江门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搭建银企融资合作对接平台,针对重点园区、行业举办系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企对接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活动。2021年,江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额超22亿元,同比增长95%,全省排名第5,并推动全国首宗超5亿元的地理标志(新会陈皮)质押融资项目落地签约。
2021年,江门市先后获准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江门受理窗口、全省首批香港特别行政区知识产权问询点和江门市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实现商标注册申请、商标变更、转让、续展等7项商标业务在江门市受理窗口办理,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商标创牌意识和创业创新活力。
□黄学敏 陈蔓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