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创造运用 优化保护格局

——浙江宁波深化知识产权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4月26日 T17版)
  

数字看点
  宁波市有效注册商标40.11万件,其中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突破1200件,地理标志达到58件,均处全省首位。专利授权量72390件,同比增长19.5%;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8289件,同比增长25.3%。PCT申请量667件。2020年度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绩效考核中,位列159个副省级和地级城市第一。
  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造运用,优化保护格局,健全服务体系,知识产权工作指标实现了量质齐升。
  2021年,宁波市知识产权指标在创造、运用、保护、服务等方面数据亮眼,专利授权量72390件、有效注册商标40.11万件、地理标志达到58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池基金共支持项目67个、全市知识产权质押金额119亿元、全市立项备案的发明专利产业化369个;2020年度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绩效考核中,在159个副省级和地级城市中宁波排名第一,2021年全市共处理专利侵权假冒案件1844件,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442件;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通的三类专利审查确权“快速通道”,实现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发明专利平均审批周期由9至22个月缩至3至6个月,发明授权率提升至86.5%,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授权率达100%。
  宁波市“建立与综合执法队联合办案机制强化案件调查取证”的做法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司法部作为全国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建设经验做法予以推介。
回首望硕果累累
  2021年,宁波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绩效考核第一,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文通报表扬,宁波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保护处荣获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先进集体,商标受理窗口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授予全国先进窗口称号,鄞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7家单位和22名个人被评为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商标品牌指导站建设工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领导批示肯定,地理标志强企富农相关做法获省局分管领导批示肯定。在深化知识产权改革创新,全面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宁波市主要开展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顶层设计。制定《宁波市知识产权发展“十四五”规划》,是全市首次综合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全类型的专项规划。出台《2021年宁波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宁波市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入园惠企”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实施方案》《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开展《宁波市专利管理条例》《宁波市知识产权战略资金管理办法》的修订,形成了重点突出、涵盖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制度体系。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组织召开最高规格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大会,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纳入宁波市质量强市考核和市直单位绩效考评平安建设考核指标,“每万人高价值专利量”指标列入对各区县市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知识产权产出指标与技术指标、经济指标一同列为“科技创新2025”考核指标。宁波局对标省局重新调整了知识产权职能处室,知识产权全链条、全环节无缝管理体制初步构建。各区县(市)成立了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议事协调作用明显加强。
  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加快高价值专利培育,立项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项目51项;推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贯标和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培育工作,累计通过知识产权贯标认证企业超600家,实施托管1500多家。科技、经信等部门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聚力突破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建立了技术研发、发明专利产业化、产业培育链式创新机制,2743家规上工业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9648件,约占全市总量的一半。6项专利获第22届中国专利奖。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全市非正常专利申请主动撤回率达95%以上。
  畅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渠道。创新推出“甬知E贷”产品,实现企业和银行融资需求一键对接;建成国内首家知识产权保险运营中心。开展市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象山柑橘”入围国家级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项目。推行专利被侵权责任保险,累计为103家企业提供2019万元承保服务。深入推进商标保险工作,配合省局做好全省试点推广工作,打造“保险+维权+服务”的知识产权保险模式,为165家企业5769件商标提供承保服务,累计保障额度2693万元。开展专利转化专项行动,办理许可备案1636件,许可金额近5亿元,实现新突破。
  构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体系。围绕构建集“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探索建立专业侦查队伍机制、职能部门协作机制、社会信用机制、全过程评议机制、社会共治机制、基层延伸机制等十大工作机制,实现从单点作战向立体化保护转变。与宁波中院签订《共建合作框架协议》,与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和宁波海关联合建立“宁波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在区域协同方面,分别与杭州、舟山签订知识产权一体化合作协议,深化跨区域同等保护机制,推进跨区域审判联动机制落地落实,构建区域协同保护网络。
  深化知识产权“放管服”改革。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综合体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集成改革,推动形成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和保护综合示范区。线上,依托“浙江知识产权在线”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多跨场景设计,打造知识产权“一站式”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全类别知识产权数据检索,为全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的17个细分领域,开通产业高价值专利挖掘服务。建立健全海外指导专家库、案例库、法律机构合作库为一体的涉外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向未来创新引领
  2022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十四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也将迈入新阶段。2022年,宁波将全面落实《宁波市知识产权发展“十四五”规划》,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扎实推进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深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机制。一是高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推动编制并发布《宁波市知识产权强市实施意见(2022-2035)》,积极申报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城市,指导有条件的区县(市)、园区申报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建设强县、强园。二是落实知识产权工作属地责任。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知识产权议事协调机构作用,推进知识产权局与市政府合作会商。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推动召开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大会。优化知识产权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三是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联合市财政局制定实施《宁波市知识产权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宁波市知识产权运用促进项目管理办法》,制定实施《宁波市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实施指引》等。四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创建。争取获批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等4个国家级项目和省级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深入开展地理标志富农重点事项改革。
  聚焦创新主体,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一是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全年新增专利授权7万件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3000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5件。二是加快高价值专利优先审查。发挥宁波保护中心快速预审优势,对重点优势企业开通“快速通道”,助力规上企业发明专利清零、高新技术企业、科创企业上市等,扩大企业和产业覆盖面。三是组织开展专利创新大赛。制定出台《宁波市专利创新大赛管理办法》,开展首届专利创新大赛,激发创新主体创新活力。
  健全保护机制,营造更好知识产权发展环境。一是加快国家级快速维权中心建设。二是加强跨部门跨处室的执法协作。三是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要加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组织建设。
  实施专项行动,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级。一是开展执法专项行动。开展地理标志保护专项、电商平台和专业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民生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等专项行动。二是开展亚运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组建知识产权保护专班,统筹协调,积极会同宣传、公安、文旅等部门,加大保护力度和覆盖面,全力做好各项工作。三是开展“雷霆”“蓝天”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无资质代理、非正常专利商标申请行为。
  搭建平台载体,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益。一是深化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通过挖掘高校、科研院所“沉睡专利”,实施开放专利许可、共建专利池等方式,强化院所、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有效匹配运用。二是建立知识产权交易机制。2022年,全市专利转让、许可、作价入股交易6000件以上,年增长20%以上。
  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知识产权金融赋能。一是质押融资工作提量扩面。二是做好知识产权保险创新试点工作。一方面在马德里商标申请损失补偿、商标侵权、专利侵权、地理标志保险等原有险种基础上进一步扩面,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工作难点和企业实际需求,创新推出专利申请补偿、PCT申请损失补偿、海外侵权保险、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新险种,切实降低企业从知识产权申请、运营到保护全链条风险。三是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局、省局密集出台关于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
  坚持便企利民,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一是深化知识产权集成改革。全面启用市知识产权综合体,进一步整合12个部门行政、司法资源和9类机构社会资源,推进知识产权事项办理“最多跑一地”改革,形成全市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高地。二是深化数字化建设。迭代升级知识产权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开发打造新应用场景,加快建立知识产权大数据支持中心,建立综合体入驻部门业务信息和数据共享机制,建成跨部门知识产权保护业务系统应用框架,用好“一站式”大数据仓和“一图一指数”可视化监测屏,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双服务平台”作用。三是深化专利预审服务。利用好保护中心专利预审“快速”通道,在目前基础上再争取缩短专利授权时间,提高专利授权率。开展特色产业领域专利快速预审服务和重点企业定制服务,继续争取拓宽专利预审服务范围。四是继续规范推进品牌指导服务站建设工作,进一步巩固提升现有服务站综合服务功能,并争取新建服务站20家。
  优化人文环境,夯实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基础。一是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人才支撑。以甬江知识产权研究院为载体,加快推进与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联合设立知识产权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打造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建立专门化的知识产权师等人才职称评审体系,拓展知识产权人才技术职称晋升空间,支持各地和各功能园区出台特色化知识产权专项人才政策。二是持续提升队伍执法能力建设。专利执法权下一步将会全部下放到每个区(县、市),市局将继续采取培训、公开口头审理、案例点评、典型案例评选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鼓励支持执法人员参加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业务培训。三是进一步厚植知识产权文化。结合知识产权综合体入驻、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商标节等时机,开展常态化和专题性相结合的知识产权系列宣传,组织知识产权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系列巡讲,启动“共富有我,知识产权你点我讲服务万里行活动”,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形成“人人知晓知识产权、重视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金 燕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