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分论坛热议——

面对新需求新挑战谱写预警交流新篇章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6月30日 A8 版)

  本报讯 (记者 靳媛媛)2022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分论坛——“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新需求与新挑战”专题会议6月23日以线上形式召开。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是消费者获得食品安全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如何最大限度发挥风险交流在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中的作用?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媒体及企业的代表,以专题报告和圆桌论坛的形式,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分享经验、交流看法。
  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二级巡视员郝明虹出席专题会议并发言。她介绍,市场监管总局组建以来,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领域开展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开展了食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分析系统、发布系统、响应系统和再评估系统研究,组织了大宗食品安全认知调查,探索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活动,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推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区域合作机制,京津冀、长三角三省一市、西南五省(区市)、东北三省一区、中部六省、西北三省二区、南部沿海三省一区七大区域全部建立合作机制。探索“互联网+风险预警交流”监管模式,指导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大学校园活动,不断创新短视频、动漫、专栏等预警交流模式,使食品安全预警交流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各具特色。加强与学会协会、科研机构及新闻媒体等合作,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先后组织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编写食品安全消费提示和风险解析等近300篇,润物细无声地传播食品安全知识,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安心,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食品安全管理系教授Carol Wallace从食品安全文化角度,讨论了如何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她认为学术界、政府和行业之间的合作很重要,许多团体可以聚集在一起,共同工作和分享最佳实践,帮助和提升食品安全文化,而这能够影响到企业食品安全的底线。
  面对新时代的新需求,科技工作者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真正能够让全民的科学素质得到提高的科普,是面向大众、面向百姓、面向所有消费者的科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娜认为,单独凭借科技工作者来做科普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有科普载体或者平台牵头对包括食品营养、健康、安全及某一个食品领域开展专项的培训、行业调研,建立共享的科普窗口,从而成为连接政府、公众、企业、媒体的纽带。
  清华大学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秘书长苏婧分析了食品安全的舆情总体趋势,并提出“政府宣导、公众参与、社会赋能”的3.0版预警交流模型,也就是让食品安全生态系统的各方,尤其是公众能够参与到整个生态系统中,为食品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圆桌论坛的主题为“新时代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创新实践与趋势研讨”,媒体代表、专家和产业界代表从各自角度分享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具体实践。中国市场监管报社负责同志参加圆桌论坛时表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既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又要做到及时引导应对。要树立“大食品安全”理念,全面系统地看待食品安全问题,既要抓好食品本身的“显性”问题,更要时刻警惕产业、市场和社会等方面对食品安全带来的“隐性”风险。市场监管报社将以提升原创内容质量为核心、媒体融合为手段,整合多方资源,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打造多形态食品安全预警交流传播品牌。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认为,对健康安全方面的信息解读难度越来越大,很多说法不能简单概括为谣言,却又不完全正确,因此需要跨学科知识储备,对食品进行全面评估;主流媒体需保持公正和科学立场,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陈思认为在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至少要从三个层面提升公众的获得感:第一是科学政策、科学结论是否真正触达到公众;第二是对公众是否产生有力的影响;第三是是否把握了影响的方向,减少负面影响。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