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交流将成为食品风险管理核心环节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6月30日 A8 版)

  食品安全不是新鲜事物,风险交流也不是新鲜事物,科普宣传更不是。但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那就是今天或者未来做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和10年前、5年前有什么不同?整体发展变化趋势在哪里?讨论清楚这个问题对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甚至风险管理都至关重要。

食品安全舆论环境
  社会化媒体崛起,舆论主战场转移。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成为整个新闻传播界都在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种媒体融合导致社交媒体强势崛起,改变了舆论生态,撼动了过去传统媒体强势的舆论生产主力军地位,而这些传统媒体在过去承担着“把关人”角色。
  大众传播学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概念“议程设置”。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及算法时代的到来,智能传播意味着每个人手机上的同一 App所展示的信息都是不一样的。社交媒体的转移带来舆论主阵地的转移,由于人们关注的内容不同,传统的大众传播变成分众传播,一方面10亿网民兴起,每个人可以制造新闻;但是另一方面,大家注意力被分散,政府部门和企业无法再顺利进行传统的议程设置。每个人都躲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导致传统的政策宣传、科普等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具体到食品安全信息传播方面,不同的媒介形态所关注的食品安全话题也有所区别。虽然传统媒体仍然不遗余力宣传食品安全和科普信息,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的短视频等却包含着谣言等虚假信息,而且食品谣言不止,重复性谣言反复出现。“谣言”一词给人一种故意制造、别有用心的感觉,而在当下,新闻传播界最新概念则是misinformation(中文:错误信息),是人们对事情或形势的认识、判断不到位、不准确导致的。这在健康和医疗、食品安全领域比较突出,因为人们对这些领域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食品安全舆情始终保持高位。通常食品安全舆情危机始发于网络,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会曝光一些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另外,人们普遍有一种感觉,那就是食品安全大的危机事件没有太多了,坐在火山口上的时代已经告别。但事实是,虽然来自公众的舆论压力降低了,这得益于政府部门在整个抽检过程中的风险交流和信息公开,但是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容忍度没有任何改变,甚至是零容忍。公众并不是不关心食品安全,而是默认食品安全是底线,默认只要放在架子上、吃到嘴巴里、网上能买到的东西,就应该是安全的。此外,食品安全所谓的“信任赤字”仍然存在,消费者还有刻板印象,这是食品安全监管和风险交流工作天然的困境和难题。
  同时,在几乎每一场舆情事件中,我们发现总能在企业的生产、流通、储存等环节,以及相应的政府监管工作中,找到一些经验教训。
  外卖、网购等食品产业新业态带来新风险。近年来曝光的一些新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不再是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等传统问题。根据我们课题组的粗略统计,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方面是餐饮问题。餐饮具有随机性,是一个前现代产物。比如,抽检人员抽检火锅餐饮食品,这个火锅餐饮食品抽检合格是不是代表这一天生产的火锅餐饮食品都合格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就带来了新的治理困境,也就是在餐饮环节如何把食品安全生态系统其他因素调动起来,邀约更多人参与进来。
  另一方面就是外卖食品、网购食品、冷链运输的生鲜食品等带来的新风险,这些新兴领域食品安全舆情问题相对高发,但与之相对的监督检查、食品抽检等监管手段在上面所耗费的精力、经费却和舆情产生的比例不匹配。这就要求无论是监管还是风险交流工作需要思考新的趋势。
  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是一枚硬币,硬币的一面是客观存在的风险,可以用抽检监测等手段实实在在测量出来。硬币的另外一面是公众的主观感知,尽管社会科学在努力测量,但是存在非常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主客观融为一体也是食品安全最大的特点之一,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感知与真实的数据和科学研判之间仍有差距,公众主观感受这部分甚至可以压倒客观存在的风险。

如何进行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如果在食品安全这个硬币上公众的主观感受甚至已经超越了客观部分,相关工作就要思考采取措施去呼应公众主观感知。以食品安全“你点我检”“你送我检”活动为例,这些活动的思路非常符合当下的食品安全预警交流新形势,邀请公众参与到实实在在的事务如抽检过程当中,目睹全过程。过去公众游离在食品安全生态系统之外,只是一个围观者,如今加入到这个生态系统,为食品安全贡献一份力量,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知。
  传统的风险交流只是风险管理当中一个很不显著的部分,但是把食品安全预警交流作为一个抓手去统领整个食品安全工作,我认为这个思路非常对。在未来,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将成为风险管理核心的一环,因为我们是一个生态系统,无论是跟消费者沟通,还是各方面参与,都是一种充分的需要交流的状态。所有参与方总体的方向一定是为了食品安全,为了整个食品安全的生态系统能够更长期、更健康,且可持续地发展。
  3.0版本的食品安全预警交流应当是政府宣导、公众参与、社会赋能,即政府从被动解决问题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给公众赋权,将食品安全监管权力下放;从单向沟通转变为双向沟通,纳入更多的利益相关体。从前的1.0版本食品安全交流以宣导为主,但是正如前文分析,社交媒体兴起的时代,“信息茧房”效应下,宣传越来越难以进行大众议程设置,宣传本身遇到的问题需要向2.0、3.0版本演进。我们要让这种生态系统的各方,尤其是公众能够参与到整个生态系统当中,就像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一样,人人都是行动的一分子,在食品安全的相关工作中所有人都可以行动起来,不仅仅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公众可以作为行动者,为整个食品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清华大学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秘书长 苏 婧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