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建设见“疗效” 支柱产业结“硕果”

——甘肃礼县创建国家苹果和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区纪实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8月23日 A7版)

  甘肃礼县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也是市场监管总局定点帮扶县。
  近年来,苹果和中药材在礼县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当地苹果产业覆盖14个乡镇234个行政村5.5万户24.7万人,尤其是红元帅品种颇受市场欢迎,甚至远销欧洲、东南亚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礼县中药材栽培历史则长达1700多年。当地建有国家级大黄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和出口大黄质量安全示范区。“礼县大黄”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效药用成分含量领跑全国,品牌估值超8亿元。
  2020年,礼县获批创建国家苹果园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大黄良种繁育标准化示范区。在市场监管总局的指导和帮助下,礼县苹果和中药材两大特色支柱产业走上了“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的标准化发展道路,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了解到,与普通果园相比,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可谓独具特色。礼县立足实际情况,建设了老果园改造、高接换优、新品种展示、新技术应用等不同类型的标准化示范园,比如文家村主杆密植型苹果示范园、祁山新品种示范园、石桥柳树村千亩苹果标准化示范园等。目前,全县建有标准化示范园51个,面积达35696亩。
  在此基础上,围绕国家苹果园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礼县采取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调苗、统一栽植、分户经营的“四统一分”方式,集中连片定植优质苹果生产示范基地31.24万亩,开展疏花疏果、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统一管理,重点推广机械化技
  术应用,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加快产业规模化发展进程。依托示范区项目建设,礼县把科技培训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按照“发展新产业、培养新农民、推广新技术、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采取农民走出去培训、协会合作社培训、技术干部包村包农户培训等多种形式,抓农民科技宣传培训不松手,抓科技入户不松懈,抓农业技术推广不松劲。
  据介绍,市场监管总局大力选派标准化专家现场指导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每年培训农民“科技明白人”超5万人,苹果产区已基本实现每户1个标准化种植明白人,涌现出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土生土长的专业技术人才,示范区管理模式方式更加一致、生产管理技术更加统一、农民思想认识更加增强、特色产业发展更加科学。
  与苹果产业相比,礼县作为中药材产业大县,发展大黄产业不仅产地适宜,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加工经验。以国家大黄良种繁育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礼县牵头制定《大黄栽培技术规程》国家标准、《甘肃礼县大黄良种繁育技术规程》地方标准,修订《甘肃礼县大黄栽培技术规范》地方标准,从种植、生产加工、质量安全认证、基地建设和技术人员配备等方面,重点引导企业开展标准化操作,鼓励企业开展品质认证。
  记者注意到,为培育大黄产业发展“智库”,礼县创新建立了大黄研究院,聘请来自甘肃农业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以及中药材行业的40多位专家组建科研团队,在礼县大黄主产区洮坪镇大山村建立大黄种植试验研究基地3000亩,研究解决大黄生产关键环节技术难题,开展大黄种子、种苗选育,大黄根腐病试验研究,以及大黄高品质生产试验、示范、推广,成功打造了大黄标准化种植示范田2万亩。
  刘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国家大黄良种繁育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承担建设单位。在大黄研究院专家的技术指导下,通过按照标准要求落实技术措施,合作社建立了品种选育田300亩,还牵头带动其他合作社和农户携手建设礼县大黄种质资源圃200亩、大黄四年生种苗繁育基地5000亩、大黄四年生种子繁育基地3000亩,辐射带动沙金、草坪、上坪、白关等乡镇建成大黄良种繁育田1.5万亩、优质种苗基地4000亩。
  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大黄研究院多次组织专家深入标准化种植示范田,现场指导标准化繁育技术,还举办大黄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12期,共培训药农超700人次。
  从生产源头提高大黄产品质量,为“礼县大黄”赢得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企业也因此对标准化生产有了更多感受。“优质产品商品率提高了30%,因产品质量不合格导致制药企业退货的情况几乎没有了。而且销售渠道畅通后,我们的大黄产品还出现了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当地某大黄生产企业负责人说。
  通过采取一系列标准化措施,礼县特色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数据显示,2021年,全县苹果总产量55.32万吨、总产值21.26亿元,苹果产区户均果品收入3.86万元,人均果品收入8607元;全县种植各类中药材12.7万亩,产量达2.35万吨,其中大黄年采挖量3万亩,产量超过9000吨,产值达1.8亿元。

□本报记者 陈 静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