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月饼 过中秋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9月02日 A4版)

  故乡秋时,村庄总会突然多出一户人家,就多了村中热闹和期盼,也多了孩童时的美食记忆和乐趣。用老家土话说:“打月饼的来了!赶紧打月饼去!”“打月饼的”便是对这户人家的称呼,全村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们身上。
  “打月饼的”这户人家从哪里来,我们毫不在乎,但他们在村中的临时居所,即便闭着眼都能找到。村集戏台是他们的落脚点,简易的住人棚房在戏台后,两个红砖土烤炉砌在戏台两侧,戏台之上是主阵地,高凳、烤盘、模具、不锈钢案板等放得满满当当。他们是家庭作坊,老汉统管,老汉媳妇续柴看火,儿子和儿媳负责和面、炒馅和打模,孙子孙女收钱与帮厨。“踢踏踢踏”的脚步声,“叮叮当当”的打模声,“噼里啪啦”的烧火声,一部中秋美食的家乡戏曲正上演。
  一根油亮的木棍绑在案板前,上面挂着一个大灯泡和一个旧的盒子式收音机,从早到晚播着新闻、戏曲、流行歌曲、情感故事等。人们从家中端来面、花生、红枣等月饼原料,排着队打月饼。偶尔因插队而发生争吵时,打月饼的老汉便笑着劝阻:“街坊邻里的,不值当。待会你两家打月饼时,出锅后多给你们两块,或者馅里多给你们抓把青红丝。”刚刚争吵的两家人借势和解了。小孩们围在戏台前后好奇地看,疯跑着,嬉闹着,跟着收音机学唱歌,模仿情感故事里的男女对话,稚嫩、搞怪的童音,惹得人们哄堂大笑。
  轮到谁家打月饼时,打月饼的老汉先把村里人自拿的面和花生、芝麻、红枣等分别称重,然后换算成和好的面坯和馅料。馅料就两种,一种是五仁馅,另一种是枣泥馅。根据所选馅料,差哪样补哪样钱,或拿面、花生等抵手工费都可。“打月饼的”很灵活,队伍越排越长,生意越做越红火。
  一盆盆炒好的馅料排放在案板上,老汉的儿子儿媳在案板前忙活着,揉面、揪面剂子、擀面饼、包馅料、扣模子……模子外形很多,圆形的、方形的,也有葫芦形的;图案也很丰富,有囍字、牡丹花、金鱼等。月饼码好在烤盘上,老汉的孙女用油刷给每个月饼轻轻刷一层油,再在月饼中央印个红点。醒至十余分钟后,老汉把烤盘送至土烤炉内,嘱咐媳妇盯着火候和时间。时间一到,炉门一 开,麦香味和着烤焦味瞬间扑面而来。一个个颜色正艳、图像生动的月饼像阅兵方队,整齐划一地呈现在眼前,把小孩们的馋虫勾了出来。老汉趁热拿起一个月饼,嘴里念叨着:“老天爷、灶王爷、土地爷各位神仙们,保佑俺老百姓年年丰收、家家平安……”接着,掰成几小块,撒向天,撒向地,撒向炉前,撒向远处。再拿出几块月饼,分成十多份,大人、小孩每人一份,尝尝鲜。大家伙都夸这炉月饼烤得香,好吃。要是谁家的月饼正是这炉的,心底的得意劲儿一定会溢在笑容堆满的脸上。
  月饼放凉后,按照张家婆、李家嫂、王家媳先前定好的馅料和数量,开始收月饼。四个月饼一组,用油纸和麻绳捆好。若是不足一组,“打月饼的”就补上,或赠送几个品相不好的,让每家都高高兴兴地满载而归。
  经过几个昼夜,家家户户基本完成中秋前的使命,便将打好的月饼用竹篮挂在梁下,一为高处通风可长期保存,二为防止贪吃的小孩偷吃。
  中秋前后正值秋收繁忙时,我们小孩子放了秋假,帮父母一起忙活。我们心心念地望着竹篮,数着日子期待着中秋节的到来。
  八月十五,中秋节。傍晚,在连绵不绝的爆竹声中,一轮圆月升起,挂上树梢。父亲把电线扯到院里,搬出电视机,母亲则在八仙桌上摆满祭月礼品,又燃上一炷香。我们坐在矮凳上,看着香气袅袅而上,嗅着那清甜的苹果味,不时地盯几眼诱人的月饼,心不在焉地看着电视,听父母谈论收成,手里不停歇地剥玉米皮、择花生,等待十点的钟声。
  钟声一响,我们立马丢掉手中活,围在八仙桌面前,等待母亲将月饼和瓜果分给我们。顶着银白的光波,父亲给我们讲起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的故事,母亲唱起中秋童谣,我们品尝着味美的月饼、瓜果,一家人说说笑笑,其乐融融。中秋节气氛浓浓地氤氲着童年时的村庄。
  如今,“打月饼”这美好的乡风乡俗早已被诸多故乡风土之事掩埋,但每逢中秋佳节会再次忆起,成为一段抹不去的童年回忆。
  打月饼,供月亮,枣泥五仁好眼馋,嫦娥娘娘来尝鲜。
  打月饼,供月亮,各式花样真鲜艳,月亮婆婆笑开颜。
  八月十五月儿亮,吃月饼,望月圆,团团圆圆合家欢。
  秋收时节忙偷闲,打月饼,过中秋,欢天喜地话丰年。
  哼唱起儿时的童谣,故乡中秋印记在脑海中缓慢复原,给中秋节赋予了仪式感,并且愈发厚重。

□山东省威海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张翔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