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互联网经济新动能

——上海市长宁区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建设纪实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10月25日 A6 版)

  携程、拼多多、分众传媒、百秋、盟广信息……一大批互联网头部企业集聚在上海市长宁区,这里的经济数字化转型显示出一股蓬勃向上的态势,在疫情冲击中表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截至目前,长宁区网络市场主体超4.71万户,其中,互联网企业5000多家,经营额亿元以上电商平台21个。2021年,长宁区数字经济税收占全区税收比重达42%;今年上半年,税收占比超过50%。
  近年来,长宁区以创建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为重要契机,持续加强监管与服务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了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互联网+”团体标准等多项创新制度,在全市试点、全国推广。

突出“放”的针对性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随着“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企业的涌现,这类企业往往需要布局大量的门店、配送网点。顺应企业期盼,2016年7月,长宁区开始实施“一照多址”登记改革。企业在长宁开设门店、配送网点,只需将经营地址记载在总公司一张营业执照上,不需要再单独办理。
  2016年年底,长宁区启动创建全国首个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长宁区抓住创建契机,将试点经验拓展至全市推广。2019年4月,长宁区又在全市率先探索了食品经营“一证多址”改革创新。
  2018年,长宁区“一照多址”创新举措被国务院列为28项地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之一予以通报表扬。2020年,长宁区深化“一照多址”“一证多址”工作,又被中央依法治国办评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如今,包括“互联网+食品经营”模式的6家企业享受到“一证多址”政策,包括在线新零售等50家企业受益“一照多址”改革,区内外备案地址253个。
  长宁区委、区政府把数字化转型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之一,积极探索“容缺、容错、扶新、扶特”包容审慎监管新机制,打响“数字长宁”优势品牌。
  富有“长宁特色”的《上海市长宁区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覆盖42项轻微违法不予处罚事项,特别纳入涉及电子商务监管、网络食品安全等10种轻微违法行为。根据市场主体发展情况,长宁区及时调整免罚清单的覆盖范围,分领域、分模式量身设立动态的容错空间,将包容审慎的制度落到实处。2021年,新增8个免罚情形,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领域,在坚守质量和安全底线基础上,留足了发展空间。
  今年,长宁区还成为上海市首批在线新经济平台灵活就业人员申办个体工商户的试点区之一,由区内企业爱奇艺旗下的随刻、奇秀等平台提供托管服务,主播们依托平台成功注册为个体工商户。

突出“管”的精准性 持续规范网络监管
  虽然在线新经济的灵魂是“放”,但绝不是“以放代管”。长宁区强化智慧监管应用,持续深化协同监管,突出“管”的精准性。
  长宁区密切关注重点领域、重点时节,持续优化监测策略,实施专项综合监测,进一步提升监管精准度,并依托市场监管总局网络交易监测监管系统,建立起协查处理、分类处置、重点跟踪机制。在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刷单炒信”违法线索查处工作中,长宁区对所涉的88家问题店铺及时采取了关店措施。
  为破解电商网络市场监管异地移送协查难等问题,长宁区积极加入长三角网络市场一体化治理,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宁波市海曙区、台州市椒江区及安徽省马鞍山市等建立跨区域网络协同监管机制。2019年9月,长宁区与余杭区共同开创的“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工作入选全国28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长宁区同时建立健全网络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多项联合整治取得实效,多部门协同查办一批质量高、影响广、危害大的典型案。平台内商家经营有毒有害壮阳咖啡案,成功入选市场监管总局2022年“铁拳”行动首批典型案例。
  为了推进互联网治理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2018年,长宁区率先成立全市互联网审判庭,集中受理涉网民商事案件。持续运用全流程在线诉讼平台,进一步提升智能辅助办案、便利诉讼能力。不断完善全流程在线诉讼规则,每年推出互联网审判典型案例、白皮书等,为行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司法解决方案。

突出“服”的多元性 加快构建共治格局
  为推进“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积极营造放心消费环境,2020年11月,长宁区与宁波市海曙区签订共建放心消费电商平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电子商务发展、消费权益保护、电商平台建设、消费机制监管等关键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引导电商企业创建“放心消费电商平台”,以数字驱动助推放心消费建设。截至目前,拼多多、携程、爱特思(Zara)、东方福利网4家电商企业已成功创建“放心消费电商平台”。
  长宁区线上开通了消费维权绿色通道,引导网络经营交易者成为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ODR企业和上海12315投诉“绿色通道”企业,进一步提高源头化解纠纷效率。截至目前,拼多多、携程、爱特思(Zara)等19家网络交易经营主体成为长宁ODR和“绿色通道”企业。
  为进一步构建多元维权体系,长宁区还积极发挥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互补作用,设置了区消费争议联合调解工作室,区市场监管局与司法局深化联动,市场监管所与司法所实现“所所联动”;拓展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渠道,成立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全区6个园区设立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构建基层消费维权网络体系,依托区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置“消费纠纷联合人民调解工作室”,鼓励具有条件的调解工作室开展在线调解,受理、调解符合条件的网络消费纠纷。
  长宁区注重发挥“头雁效应”,引导头部、总部企业制定实施团体标准。2017年12月,长宁区对外发布了全国首个《生鲜电子商务平台 退换货服务要求》团体标准,网购的生鲜产品纳入退换货服务中。2020年8月1日,由携程、春秋旅游等上海市12家旅游电商企业一同参与制定的《在线旅游平台 旅行社产品(境内)退赔服务规范》正式实施,为助力打响上海旅游服务品牌提供了长宁经验。
  长宁区还与美团开发了“天网”“天眼”系统,深入实践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与拼多多建立了“深度联系沟通工作机制”,加快推动平台综合治理。
  接下来,长宁区将坚持不懈深化改革创新,深度拓展网络监管治理数字化,切实推动区域互联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动能,更好地服务上海乃至全国发展大局。

□本报记者 李秋菊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