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个最严”打造“食安东城”

北京市东城区地处北京市中心城区东部,辖区面积41.84平方公里,下设17个街道、168个社区,另设有3个地区管委会,常住人口70.8万人,含食品生产经营主体9000余家。闻名遐迩的王府井大街、前门大街、簋街、南锣鼓巷等食品“名片”街区,全聚德、便宜坊、吴裕泰、北京稻香村等老字号特色美食,在欣欣向荣发展中,传承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工匠精神,浸润着北京东城特有的历史文化与胡同文化。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既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也是展示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东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首都功能核心区战略定位,聚焦增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载体,将食品安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切实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落实党政同责、坚持高位谋划,扛牢食品安全政治责任
食品安全是民生大事,民生与安全联系在一起就是最大的政治。只有真正落实党政同责,才能扛起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东城区始终坚持党政同责,高点定位、高位谋划,定期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委会部署食品安全工作,明确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将食品安全重大部署、重点工作纳入区委和区政府跟踪督办内容和区政府年度绩效管理考评及平安东城建设考核,形成“政府抓领导、食安委抓统筹、部门抓监管、街道抓落实”四级联动机制,切实提升辖区食品安全履职能力和监管水平。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监管方式,守好食品安全每道防线
东城区98%以上的食品靠外区和外埠供应,供应来源广泛、渠道复杂,源头监控、全程监管难度较大。针对该问题,东城区在创新监管方式上下足功夫,夯实食品安全保障基础。一是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纳入区财政保障,加大对农产品、重点食品的监督抽检力度,平均每年抽检食品3300件且食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二是强化食品溯源管理。督促食品流通企业、餐饮服务单位落实索证索票等要求,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和追溯记录,确保食品来源可追溯,目前已实现冷链食品全程可追溯管理。三是强化食品企业风险防控。对全区所有食品相关企业实施风险分级管理,根据不同等级常态化开展“双随机”抽查、重点检查、飞行检查,确保食品加工安全可靠。四是强化食品监管执法。着眼农贸市场、保健食品、小规模食品经营业态、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网络订餐、校园周边和建筑工地食堂等关键点位、重点环节,不断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全力确保辖区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其间,辖区内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坚定人民立场、强化公共参与,推动食品安全共治共享
以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切实收获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一是夯实人员基础,构建“四员”共治体系。在配备应急安全员、食品药品安全监察员的基础上,组建覆盖全区基层社区的168名食品安全信息员队伍,并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社会监督员参与监督检查,形成“四员”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共治体系。二是创新参与模式,搭建政民互动平台。2017年,全国首创在政府部门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你点我检”信息直通平台,实现“百姓点需求、政府检质量、网上看结果”的互动抽检模式,并在2021年被中国食品安全大会组委会评选为“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优秀案例”。三是加强示范引领,发挥行业自治作用。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老字号企业示范带头作用,打造诚信自律、食安共享的行业自治精神。四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创城宣传片、海报、食安桌签、主场宣传活动等媒介形式,打造形式多样、影响广泛的宣传活动,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带来的变化以及东城食品安全治理的良好效果。
加强精准防控、建立长效机制,推进“两个责任”落实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阶段性成果。按照国务院食安委关于积极落实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压紧压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两个责任”相关工作部署,东城区将保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积极势头,以最高标准、最快速度、最实举措推进相关安排和部署层层落实、环环相扣,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治理长效机制,持续探索智慧监管、科技监管等监管模式,实现对食品安全风险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精准防控,推动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走深走实。
食品安全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东城区将持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推动食品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
□北京市东城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区长、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主任 李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