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大豆的“标准之旅”

——圳品故事⑥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3年04月15日 A2版)


  一颗大豆,前接生产环节,后连百姓餐桌,必须做到指标规范、品质过硬。
  “大豆是有立项需求的,它属于深圳市场上常见且具有一定消费规模的食品,但在生产环节,还需要强化标准因素的介入……”
  在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标准院),“圳品”标准立项论证会正在进行。会议室里,出现短暂的寂静。出席会议的相关领域专家与项目团队,刚刚一起研讨了标准立项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在论证标准立项建议书时,一些技术问题又让大家陷入沉思。
  以上情景,在近年来的“圳品”工作现场经常出现,也见证了“圳品”一步步发展的披荆斩棘、创新探索过程。作为深圳市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建立供深食品标准体系的重要输出成果,“圳品”标准工作领域近年来持续扩大,目前已达537项。随着越来越多食品品类加入“圳品”,其食品质量也得到更安全、严格的把控。
  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及“圳品”申报需求等渠道,深圳标准院“圳品”工作团队提出将大豆纳入“圳品”标准的立项建议,团队成员随即围绕大豆的“圳品”标准立项展开紧锣密鼓的调研和论证。
  “团队成员广泛了解和收集大豆及相关制品生产加工等环节的实际情况,掌握国内外相关数据资料,及时形成项目立项建议书。”该院标准与法规研究部部长李昊告诉笔者。在此基础上,该院组织召开立项论证会,研讨立项建议书内容,从可行性、必要性、应用性上进行专业论证。
  小小一颗大豆,若要纳入“圳品”标准,背后牵涉的技术步骤多达10余个。为保障“圳品”质量,一个“圳品”标准的出台,从预研、提案,到立项论证,再到批准,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关。
  “标准制定过程中,最核心、涉及数据量最大的环节是指标比对及指标数据设置。”深圳标准院数据研究部部长蒋雄武介绍。
  深圳标准院依托国内首个全球食品安全标准与技术法规动态比对数据库,对大豆的“圳品”标准进行安全指标设置。依托数据库中收录的1.6万余份标准法规文本,快速进行食品安全指标限值“一键比对”,确保最终研制标准高于国标、对标一流。
  “‘圳品’标准的严格性,首先体现在指标要求上。以大豆的‘圳品’标准为例,我们从国家标准及其他标准中选择较严格指标,经由专家论证,对指标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行对比分析。一颗‘圳品’大豆最终需满足200余项指标要求。”蒋雄武回忆说。
  完成数据比对,再经过征求意见、技术审查等环节,“圳品”大豆的标准设立之路才算走完,整个过程大约需要6个月。
  深圳自2018年开始打造“圳品”品牌以来,取得丰硕成果——现已发布的537项“圳品”标准,包含果菜鱼肉蛋、米面油味奶、糖酒茶饮糕等市民日常所需38大类食品以及食用农产品、预制菜领域产品标准、分类标准、管理标准等。在追求卓越的路上,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从未放松要求,建立起集内部、外部监督于一体的监管体系,实现食品安全风险总体可控。
  “一颗大豆、一只生蚝、一个番石榴虽然都‘貌不惊人’,但如果从细微处确保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一定会有质的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安全感、满意度也会获得跃升。”回顾这几年的深入实践和探索过程,深圳标准院食品药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长刘彦岷记忆犹新,感触颇深。他说:“打造‘圳品’品牌,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更快地挑选出高标准、高质量产品,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买到安全、健康的产品。”

□孙 彦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