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用”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桩”

——市场监管部门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综述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3年05月30日 A4 版)

  □①


  □②


  □③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社会信任是创造经济繁荣的基本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市场监管部门全面落实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求,持续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科学研判企业违法失信的风险高低,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监管,使监管对违法失信者“无处不在”、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实现监管资源配置更加精准、高效、集约,全力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激发了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筑牢信用基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营主体数量迅猛增长。公平竞争、诚实守信,逐渐成为市场运行的价值导向和各类经营主体的自觉追求。
  良好的信用环境,需要靠机制来保障。当前,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成为各行业各领域共同的呼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逐步形成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的顶层设计,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尤其强调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点举措。
  在社会信用体系中,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作为提高监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措施,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基础支撑,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我国大国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2022年1月13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市场监管系统全面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
  《意见》明确,通过“三步走”实现市场监管系统全面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的总目标,并提出三个阶段性目标:一是到2022年底,实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在“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工作中常态化运用;二是到2023年底,建立健全适用于专业领域的企业分级分类监管机制;三是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有效实现企业信用风险监测预警,努力做到对风险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
  《意见》对精准研判企业信用风险状况并科学实施分类进行了明确规定,提出建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标准,归集企业信用风险信息。对于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将实现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有机融合,与专业领域风险防控有效结合,探索完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监管。
  《意见》还提出,对于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以及潜在风险大、社会风险高的重点领域,在按照现有规定实行重点监管的同时,统筹行业风险防控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强化业务协同。
  记者了解到,《意见》印发一年多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按照总局和当地政府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贯彻落实,制定了贯彻落实《意见》的有关文件。17个省级市场监管部门专门成立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专班、领导小组,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夯实分类基础
  信息归集是信用监管的基础。在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同发力,持续归集企业信用风险信息,为实现科学、精准的分类提供有力基础。
  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加强与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部门沟通,积极归集企业参加银行开 销户、纳税申报等信息,目前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共归集政府部门各类涉企信息55.79亿条,其中中央部门涉企信息32.6亿条。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企业单位的支持,持续推进信息归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山西省市场监管部门对接省税务局、省人社厅及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系统和相关数据,累计归集了2.91亿条各类数据。江苏省市场监管部门归集政府其他部门产生的专精特新、纳税、社保、公积金缴纳、水费燃气费缴纳等20余项涉企信用信息,为全面掌握企业信用状况提供数据支撑。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动寻求自治区高院、大数据发展局、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等相关单位支持,对照分类指标,落实企业破产重组、清算、限制消费被执行人信息等数据的有效归集。
  信息归集工作的有效开展,成功突破了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孤岛”,让有价值的企业信息尽其所用,为分类管理夯实了信息基础。

提升监管效能
  多年来,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探索经营主体信用管理实践经验,积极推动分类结果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中常态化运用,显著提升监管效能,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意见》印发以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实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双随机、一公开”等工作有机结合,根据企业信用风险类别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问题发现率明显提高。
  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将通用型企业风险分类结果在市场监管各领域全面应用,通过迭代升级全省统一的行政执法平台“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关联信用规则功能,完善分类结果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中的应用,2022年度应用率达88.08%。
  安徽省市场监管部门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全量配置到双随机抽查平台,实现信用风险分类、运用、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2023年以来,全省应用信用风险分类结果的双随机抽查任务达1637批次,占双随机抽查任务总数83.8%,平均问题发现率达47.2%。
  山东省在市场监管系统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中,全面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涉及90个领域、161个抽查事项、40个部门,企业平均问题发现率由过去的20%提高到54.3%。

赋能专业监管
  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切身利益的重点商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一直是监管工作的关键着力点。通过信用赋能专业监管,能够让企业信息成为管理市场秩序的“参谋员”,衡量企业风险的“度量计”,引导公众消费选择的“指路标”,有效优化行政资源、提升监管效能。
  近年来,总局相关司局和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结合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积极探索专业领域分级分类监管机制,用信用赋能专业领域监管。
  总局食品生产司组织制定了《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结合食品生产企业静态风险因素、动态风险因素与通用信用风险因素,确定食品生产企业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纷纷在食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产品等重点领域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持续探索专业监管路径。
  福建省市场监管部门在参考通用型分类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产品质量分级分类定量指标体系,创新推行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河南省市场监管部门积极指导有关地市开展“通用+专业”融合模式试点,在食品等重点领域推进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提升监管效能。贵州省市场监管部门根据不同类型特种设备单位信用风险的特点,均采用百分制,按照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来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初步完成电梯维保单位、气瓶充装单位、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指标体系的建立。
  上海、广东、四川、青海等地分别在食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产品等重点领域探索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

拓展应用场景
  掌握信息是基础,用好信息更关键。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的生命力在于运用,其成效也体现在运用。
  目前,在市场监管部门积极探索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的运用场景不断丰富,提升了监管效率,增强了企业获得感。各地积极拓展分类结果的应用场景,实现与业务领域深度融合。
  面对市场上日益繁荣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河北省市场监管部门对相关企业参考信用风险分类结果,探索设置“观察期”,建立“触发式监管”,针对其存在的风险隐患,实施差异化监管。
  为了更好服务经营主体发展,湖北省市场监管部门在办理放心消费示范单位、食品安全监管等相关业务时,注重参考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重庆市市场监管部门探索在评先评优、资格审查、财政补助等过程中,对C类、D类经营主体及其负责人分别审慎推荐或不予推荐;在“绿色通道”等快速服务措施中,对C、D类经营主体,不适用“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制度。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管部门探索运用“信用风险分类+双随机监管+专项行动”模式,依据制定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将全区191家投诉多、风险高的企业直接列为D类企业,要求全自治区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双随机”实行每周不少于1次的现场抽查,依法查处一批违法案件。

转变监管模式
  当前,部分地区市场监管部门根据各专业领域监管需求、监管重点,探索对企业信用风险进行监测预警,从而推动监管模式由常规监管向关口前移转变、由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转变、由事后处置向事前示警转变。
  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了企业信用风险监测预警清单,对集群登记、一址多户、一人多户等重点监测事项形成监测清单,制定相应的风险监测规则,并定期将监测结果汇总推送给各区局。
  针对企业通过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情况,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构建经营主体住所专项风险监测模型,及时精准发现问题企业并有效预警,实现了从“大海捞针”变为“池塘捞鱼”。
  安徽省市场监管部门选取与企业信用风险关联度高的重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对4.3万户证照到期企业和2800余户股权出质异常企业风险隐患进行及时预警,推动监管关口前移。江西省市场监管部门定期对经营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结果、经营主体信用风险发展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科学研判出全省11个设区市及所有行业的整体信用风险状况,及早发现高风险区域和高风险行业,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信用监管不仅靠政府行为,还要借助‘市场之手’来实现。”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能够用政府的‘有形之手’,将企业信用行为信息投放到市场中,推动市场的‘无形之手’对企业形成强大的信用约束力。”

持续探索创新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市场信用约束机制。在通向这一目标的路径中,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是必经之路。
  2022年2月1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市场监管总局负责同志表示,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市场监管系统全面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
  今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指出,市场监管系统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是进一步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重要内容,是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的重大变革。
  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上下对于企业信用信息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形成共识,要充分认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等信用监管工具的普适作用,发挥信用基础性作用,推动信用监管与专业领域监管深度融合,加强协同联动,形成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效能。
  会议指出,要做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各项基础性工作,持续优化完善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及时全面归集涉企信息,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进一步打通“信息孤岛”,消除数据壁垒,加大协调力度,有效归集有关部门在履职过程中产生的涉企信息,全面提升数据质量。
  针对重点商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专业领域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推进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与专业领域分级分类监管结合,形成“通用+专业”的融合模式。
  在分类结果应用方面,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在实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在“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工作常态化运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拓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的应用场景,进一步增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的生命力。
  防患于未然是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最终目标和追求。在市场监管总局指导支持下,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将探索开展企业信用风险监测预警处置工作,做到对风险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为完成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目标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数以亿计的个体工商户发挥着就业蓄水池、社会稳定器、共同富裕生力军的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基本盘的底气和韧性所在。目前,部分地区市场监管部门正在积极开展个体工商户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服务个体工商户在经营中的信用需求。下一步各地将因地制宜开展相关探索,通过夯实信用基础、完善信用评价制度、推动诚信体系建设等措施,推动个体工商户持续健康发展。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市场监管部门将以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推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等各项信用监管工作落地落实见效,充分发挥信用监管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高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信用监管力量。

□本报记者 李 晶



  图:当前,通过年报方式主动申报企业相关信息,完善自身信用档案,逐渐成为经营者的共识,也为信用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图为经营者在安徽省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咨询年报有关事项。

□李 晶/摄

  图: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市场监管局近期开展“信用提升行动 助力经营主体纾困解难”宣传活动,增强经营主体诚信意识,提升其信用合规能力。图为该局工作人员现场向群众发放信用宣传手册,普及信用监管的规范要求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知识,推广经营主体信用承诺。

□罗亚钻/摄

  图:目前,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在食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品等重点领域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用信用赋能专业领域监管。图为安徽省淮北市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深入企业查看安全生产情况,向企业介绍专业领域分级分类监管有关工作要求。

□李 鑫/摄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