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机制”扛起改革创新先行探索使命担当
——浙江省杭州市积极推进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监管服务集成改革综述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2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激励的通报》,浙江省杭州市在“有力有序推动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方面获得督查激励。
杭州市近年来积极推进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监管服务集成改革,全覆盖、常态化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精细化、智能化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五大监管机制”,达到“安全可控、主体减负、监管增效、社会有感”,取得显著成效。
关口前移,源头治理 构建批管衔接机制
智能标签画像。杭州市在数字化建设中,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按照不同监管事项、风险等级,对经营主体进行差异化、精准化画像,并设置主体类型标签12大类、跨部门联合监管服务标签111个,由此建立起分层级、可嵌套、可定制的智能监管标签体系。
强化首次核查。杭州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制定“证照分离”改革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机制和职责分配清单,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度。2022年,杭州市告知承诺事项达106项,通过“互联网+监管”平台推送核查信息1.78万条次,告知承诺核查率达到100%。
风险分类,“数智”赋能 构建新型监管机制
优化抽查事项。杭州市市场监管局不断优化市场监管行政检查事项“三张清单”,拓展和丰富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新增12个杭州特色事项。在806项红黄绿码检查事项中,杭州市市场监管局明确“双随机”抽查事项(黄码)470项,数量较省内其他地市增加125项。2022年,杭州市市场监管系统实施“双随机”抽查2.27万户次,占检查总量的67%。
拓展信用分类监管。《杭州市社会信用条例》于2022年出台并施行。条例中,明确“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根据信用等级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以“通用+专业”信用规则配置“双随机”抽查行政资源。目前,全市分级分类监管已覆盖38个行业、64个领域,各类检查任务在执行过程中的信用规则应用率达到97.8%。
问题导向,精细管理 构建年报协同机制
坚持精细化年报。通过系统整合、流程重塑、数据互通,杭州市市场监管局推动实现了企业年报“一次填报、数据共享、信用共治”。2022年,杭州市企业年报率达到94.61%,创历史新高;企业7项主要财务指标全零申报率仅为2.16%,较上年大幅下降8个百分点。
开展年报“智联查”。杭州市市场监管局采用“大数据监测+企业自查整改+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年报公示信息“智联查”。实施“智联查”后,全市企业年报抽查非现场检查率达74.9%。
开放共享,融汇贯通 构建信用惩戒机制
实施联合智控。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全面梳理失信惩戒清单共计206项和不良信用信息强化监管措施清单共计74项,建设失信惩戒闭环管理系统,实施失信惩戒认定、推送、共享全流程闭环管理。推动贯通全程电子化登记平台、各许可审批系统等惩戒实施平台,全面依法实施联合惩戒。
结果动态应用。如今在杭州,各部门可以将惩戒结果实时反馈至上述闭环管理系统,依法公示经营主体失信信息。同时,惩戒结果将被迅速动态应用,在招投标、政府补助、质量奖评审等领域,对符合限制情形的企业,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及时依法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
有序引导,阶梯出清 构建主体退出机制
落实歇业备案。杭州市市场监管局明确:对已办理歇业备案登记的经营主体,原则上不纳入各类检查计划,实行“零监管”;对确实无法经营的,引导其办理注销登记,并依法审慎采取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措施,减少不良信用记录对经营主体的影响。
开展除名试点。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印发经营主体除名试点工作暂行办法,填补关于长期未经营的合伙企业、非公司企业法人等类型经营主体有效退出方面的政策空白,促进释放名称、住所资源。作为首批除名计划,杭州市目前已启动对全市符合条件的1184家经营主体除名工作。
构建出清阶梯。杭州市市场监管局统筹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长期未经营企业吊销营业执照、经营主体除名、吊销未注销企业强制注销等一系列出清政策,有序实施市场出清。2022年,杭州市共吊销企业6228户、强制注销企业5070户,有力净化了市场环境。
□赵文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