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满大地的白云

——江苏省棉花公检人员赴疆工作纪实(中)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3年09月02日 A4 版)

  雨沐风餐人自老

  ——两点一线,枯燥乏味,重任如山的承诺催生激情燃烧的岁月。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棉花公检一路走来,每一次都历经考验,每一次都付出了超乎想象的努力。在棉花公检队员身上,少的是豪言壮语,多的是朴实行动,处处发扬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纤检精神。
  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在陆德和农资公司两个任务作业区的公检人员陆续成了“小阳人”。然而,他们轻伤不下火线,积极开展公检任务每天“打擂台”活动。一时间,两个作业区暗中较劲,明里竞争。不知何时,在党员干部中叫响了这样一个口号:“只要干不死,就要往死干。”
  杨勇,抽组盐城,是多年赴疆的业务骨干,主要负责抽样、测湿等工作。长时间的工作负荷,使他感到身体不适,一直发着低烧。但他没有向组织汇报,而是坚持工作。直到下午回宾馆集中上车时,大家左等右等,也没有见到他,才紧张起来,各处寻找,终于在棉垛一侧找到已晕倒的他。他在医院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是:“下午的三批棉还没有过磅呢!”
  作为农资库公检负责人,盐城纤检所副所长徐力道出了实情:“棉花公检大多是野外作业,工作地点离宾馆有三十多公里,大家中午不能回去休息,累了就在棉花垛旁休息一下。由于一个萝卜一个坑,有的同志即使生病了也不敢休息,唯恐影响整体工作进度。”
  “风吹满面灰,烈日晒黢黑。酷暑透衣背,寒冬迎雪飞。”这是新疆棉花公检工作环境的真实写照。
  来自扬州检验检测中心的张凌在变阳后,仍每天坚持测水工作。身体虚,加上劳动强度大,体能消耗非常大,但他始终不请一天假。一次露天作业回休息区时,实在走不动了,才请人用三轮车拖了回来。
  像杨勇、张凌一样,在陆德、农资公司两个库区,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江苏纤检四十多人相继变阳,十多人坚持工作不请假,即便请假的也顶多休息两三天。大家不约而同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发点低烧怕什么!再说了,烧上去,我们就随手抓把雪,往额头上一放,就能降温了。”
  新疆秋天的色彩不知迷倒了多少外来客,但是在江苏纤检人的眼里,一直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天不亮就出发上岗,深夜才能回到住地,每天十几个小时工作在棉包堆里。而戈壁飞沙和零下几十摄氏度呵气成霜、滴水成冰的严寒,也是公检人员要面对的挑战。
  秋冬季节的新疆天气尤为干燥。许多检验员皮肤因为缺水瘙痒不止,晚上嗓子干得难以入睡,有的甚至流鼻血。在棉花库点,他们只能顶着太阳吹着冷风,在没有任何遮挡的工作现场,每天坚持工作十多个小时。
  负责驻点的省纤检局办公室主任孙军华介绍说:“入库棉花需要在网上提前预约,而奎屯储运有限公司每天最高的预约量是一百二十车次,共计五千吨棉花。现在基本每天进库一百车次,每车是四十三吨棉花,共计一百八十六包,这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扦样近两万个。”
  毕业于江南大学纺织专业的范思齐是第二次进疆。作为江阴纤维检测中心一名新进大学生,他说,正如圈马场里跑不出千里马一样,业务能力的提升只能在一线得到实现。第一次进疆,他因过度疲劳晕倒在库区。这次抽组时,他又第一时间报名,怕领导不让来,居然跑到领导办公室做起了思想工作,最终如愿以偿。这次来到库区后,分配给他的是棉花抽样工作。每天十八批次三千三百四十八包棉花的取样,他都加班加点完成。
  长时间重复劳作,抽不了几批棉花,每名取样工的手指都会长出倒刺。为了不耽误工期,队员们买来胶布,把手指尖缠上一圈,继续干。即便是严冬,大家也只是将棉手套剪去几个指套,将手指暴露在外面。他们开玩笑说:“长满老茧的手指、变形的指节,才是援疆棉花公检队员的标配。”

□江苏省淮安市市场监管局 刘广波 张志勇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