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丝公证检验助力茧丝产业高质量发展配套政策研究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3年11月02日 A6版)

  今年以来,根据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党组《关于大兴调查研究工作方案》安排,省纤检局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赴内蒙古、广西等地相关检测机构、企业实地调研,与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宁南县南丝路集团公司等部门(单位)进行了座谈交流,就茧丝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茧丝公证检验工作助力茧丝产业高质量发展配套政策进行探讨。
一、基本情况
  (一)茧丝产业情况
  截至“十三五”末,四川省有100余万人从事蚕桑丝绸产业,行业总产值1777.5亿元,脱贫攻坚期间,蚕桑丝绸产业助力全省三大贫困片区20余万人口脱贫。2022年,四川省干茧综合质量标识为25A3777Ⅱ,连续10年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最高为25A4085Ⅱ,稳居全国第一,“四川茧丝”已是行业内优质茧丝的代名词。
  产业规模方面,四川省现有桑园面积约230万亩,2022年产鲜茧8.35万吨、生丝9217.1吨,鲜茧和茧丝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3%、18%,蚕丝及交织机织物(俗称绸缎)产量10802.2万米,产量占全国的36.21%,居全国第2位。蚕桑丝绸产业成为宁南、高县、仪陇等地支柱性主导产业。
  (二)茧丝公证检验情况
  自2008年开展干茧公证检验以来,四川省桑蚕干茧公证检验成都、南充和凉山实验室认真落实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相关规定,紧抓与生产企业的技术交流和服务合作,充分发挥了公证检验在鲜茧收购、烘炕加工、缫丝生产和贸易结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年均检验量达1.1万吨,占全省产量的1/3。
  (三)茧丝质量及价格情况
  以质量最优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与产量最大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对比来看,在鲜茧收购环节,宁南县鲜茧年均收购价为50元/kg,宜州区鲜茧年均收购价为56元/kg;在生丝生产环节,宁南县以5A、6A等级的干茧丝为主,均价为52万元/吨,宜州区以3A、4A等级的鲜茧丝为主,均价为44万元/吨,宁南县高质量的价格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面临的问题
  (一)公证检验服务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不完善,效能发挥不充分。一是蚕桑农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但园区星级评价与质量水平不对应。四川省建成的省星级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没有充分发挥公证检验的质量评价在现代蚕桑农业园区评定中的依据或参考作用,未形成高星级园区应有的高质量水平体系。二是优良品种推广力度大,但结合区域表现针对性不强。“川山×蜀水”“芳绣×白春”等四川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川字号”优良蚕桑品种种植面积占比已达1/3,但同一优良品种在不同地域质量迥然不同,没有形成公证检验数据支撑蚕种针对性选育体系。例如雄蚕品种在川中北蚕业带质量为26A4291Ⅲ,而在川南蚕业带质量却较低,为26A3981Ⅲ。三是公证检验在金融信贷方面效能发挥不充分。抵押贷款和金融融资活动中,融资方及信贷方仍采用估算的方法测算货值金额,没有形成以公证检验数据评定物资价格作为放贷依据体系,融资金额与货值不相匹配。
  (二)行业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市场乱象亟待整治。一是鲜茧收购市场混乱。2016年国家取消鲜茧收购资格认定行政审批以来,部分不法商贩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使用未经检定的计量器具、收购毛脚茧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加之鲜茧为动物活体,在不断羽化过程中,样品保存困难,行政执法难度较大。二是茧丝生产中标识内容不规范。企业生产的茧丝产品中,仍存在标识内容部分缺失,甚至没有标识内容等问题,对其在市场上的自由流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甚至影响茧丝深加工后的产品品质。三是生丝交易缺乏公信度高的大宗交易市场。四川省生丝质量及论价以“老交情”“信得过”为主,缺乏公信度高的大宗交易市场引领,没有形成以质论价的交易及评价体系。四是生丝公证检验工作出现断档。
三、建议意见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结合四川省茧丝产业发展实际,建议进一步完善茧丝产业政策配套,增强企业质量意识,推动培育本土企业高质量发展,擦亮“四川茧丝”金字招牌。
  (一)制定支持茧丝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建议推动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性意见,进一步加强公证检验数据应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着力提高蚕种质量。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配合开展桑蚕产业重点县精准质量监测分析,通过优化抽检地区和抽样品种,提高抽样数据代表性,形成对各县养殖品种、质量水平分析指导前端品种适应性改良培育,提高养蚕批次,提升茧丝质量水平。二是着力提高主产区茧丝质量。省农业农村厅将公证检验数据融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星级评价,以县域质量分析报告为依托,形成高星级园区代表高质量茧丝评价体系。三是建立茧丝质押担保贷款机制。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形成以公证检验数据(品级及数量)评估贷款额度机制,进一步缓解疫情后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
  (二)加强茧丝公证检验能力建设。茧丝公证检验是多茧丝质量分级的重要支撑,完善的公证检验能力配备是推进茧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前提。一方面,合理布局实验室建设。围绕30个蚕桑产业重点县合理布局茧丝公证检验实验室,靠前设点,就近检测,为鲜茧加工、缫丝、织绸、服装、茧丝储备交易、蚕业附产物综合开发等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以生丝公证检验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在扩展检验业务范围的同时,持续加强对仪器设备的规范管理,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检验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强化工作质量控制,以规范严谨、科学高效的检测技术服务产业发展。
  (三)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增强企业质量意识。增强企业质量意识是推进茧丝产业走向高端化、品牌化的有力抓手。一方面,加强监督检查,引导市场秩序规范运行,建立基层市场监管部门与乡镇人民政府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鲜茧收购监督检查,督促鲜茧收购仪推广使用,组织企业完成计量器具的检定,保护茧农合法权益。引导企业利用市场手段,加强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形成以质量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杜绝收购毛脚茧等严重导致质量下降的行为。另一方面,严格落实茧丝产品标识标注制度,市场监管部门启动茧丝标识标注监督检查工作,督促企业落实、完善茧丝产品标志标识内容,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强化技术指导,加大《茧丝包装及标识标注建议书》宣贯力度,不断提高企业认识,促进完善标识标注内容。
  (四)建立茧丝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集中交易平台,构建更加完善的市场化配置体系。积极在凉山、宜宾、南充等茧丝产业集中区建立茧丝交易市场,并以此为载体,以公证检验为技术支撑,建立科学高效的茧丝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形成以公证检验证书为结算依据,透明统一、以质论价的市场价格体系。同时,针对实时交易情况及长期交易统计情况,分析产业发展趋势,服务区域政策调控,促进茧丝产业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纤维检验局调研组 赵 斌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