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数字引领防范风险 有感服务促进发展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3年11月23日 A4 版)

  今年,食品风险预警交流和综合治理被纳入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1+7+N”重点工作,是省委牵头的重大改革项目之一。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坚持“有感服务无感监管”的目标和理念,完善体制机制,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水平,以食品抽检“小切口”打通食品安全社会共建共治“绿色通道”。

数字引领推动精准施策监管
  加快数字布局,化零为整分析。浙江省重塑风险分析预警模式,整合前期食品抽检数字化改革有效资源,搭建“浙食检+数字化实验室”智能平台,以“全域、全类、全量、全新、全链”为总体要求,归集省食药安委成员单位、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等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业务信息、抽检数据33.8万条,打通部门信息壁垒;依托风险模型分析预警重点区域、品种、企业风险3052条,准确率达90%以上,生成风险清单、治理清单、分析报告400余份,切实提升风险隐患排查效率,为监管提供精准靶向。
  优化统计方法,由浅及深研判。浙江省坚持“专家+智能”风险分析模式,组建风险预警交流专家库,依托风险预警交流工作网络,构建食品安全精准分工的抽检数据统计分析体系,分析区域性、行业性风险。利用数字化手段对抽检数据开展初步清洗和标准化处理,一键生成各类统计图表,供分析人员参考,抽检数据分析效率提升50%以上。持续优化多发性风险、季节性风险、趋势性风险等8大类抽检数据分析统计模型,探索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数据拟合等方法,研究抽检合格数据中的潜在规律,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加大科技攻坚,从无到有创新。浙江省探索食品安全标准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采用结构化处理技术和关键字提取技术,建立食品抽检监测标准数据云服务平台,全量归集国际、国内、行业、地方、企业标准4190条,形成食品安全标准与技术法规数据库,通过与抽检监测计划的智能比对,实现对未覆盖品种及项目的预警。大力推动技术机构提升科研能力,将对补充检验方法、违法添加快速检测方法等技术的研发纳入年度抽检计划,开展风险成因、本底值、快速鉴别方法等研究,服务基层风险处置。

挂单作战推进食品产业发展
  全面落实风险隐患治理清单。浙江省每半年以省食药安办名义发布风险隐患清单和治理分工方案,组织相关部门照单治理,按照“控制在源头、消除在萌芽、处置在未发”的要求,及时防控风险,并定期组织“回头看”抽检评价治理工作成效。
  聚力聚焦不合格企业闭环管控清单。浙江省以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作为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形成核查处置、责任落实、质量帮扶等工作合力,建立上下联动、同向发力、整改问效的不合格食品闭环管控新模式。出台《浙江省抽检不合格食品企业帮扶工作指南》,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的要求,帮助企业从源头查风险、防隐患。截至目前,已对1000余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督导,对300余家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一对一“问诊把脉”。
  一体推进区域产业质量提升清单。浙江省出台《区域特色食品产业质量提升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路径、方法和目标,在全省开展宁波年糕、丽水黄粿等十大特色食品产业质量提升行动。该项工作已被纳入浙江省年度食安考核、健康浙江考核,是浙江省“有感服务”理念的重要实践。

“百姓点检”打造民生实事品牌
  打造食安“掌中宝”。浙江省依托“浙里食安”平台,打造全新的“百姓点检”数字化应用,贯通支付宝、“浙里办”平台,在过去“你点我检”“你扫我检”“你拍我检”“你送我检”“你查我检”等功能基础上,新增信息公示、活动直播等端口,集成“食安地图、风险共享、报告下载”等便民应用,探索开发“食小安”人工智能顾问。该应用得到社会广泛响应,线上共征集有效食品安全建议或线索4000余条并纳入年度抽检计划,为群众提供各类食品安全信息查询17.6万次。
  开启食安“直通车”。浙江省在全省推进“百姓点检”惠民改革,打造“浙里食安”示范项目,创新“流动+定点”的“你送我检”模式,运用基层快检设备、快检车及农贸市场自有快检室等资源,合理布局流动服务点和便民服务点。在每月15日派出快检车“随停随测,上车就检”,在全省800余家农贸市场、商超设立“食安小站”,为老百姓送检上门;同时,开设场所码,启动“你送我检”参与新模式,方便群众找到家门口的送检点,扫码登记。
  构筑食安“连心桥”。浙江省今年重点开展了“百姓点检”进校园主题活动,创设“食品抽检大家谈”交流沙龙、“食安云科普”求真实验室、“谣言粉碎机”辟谣窗口等活动形式,通过新媒体直播互动广泛征集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线索,邀请在校师生参与现场点检。此外,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设立“浙江省食安风险预警交流基地”,常态化开展校园食品安全科普宣传。

□王 群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