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系统集成效应 全面护航创新发展
——市场监管部门强化知识产权执法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是加强法治保障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护航全面创新的有力保障,也是市场监管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市场监管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将知识产权执法作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的重要内容,发挥系统集成效应,不断提高执法的时效性、系统性、专业性,推动知识产权执法再上新台阶。2023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商标专利领域违法案件4.41万件,涉案货值8.39亿元,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376件。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全国统一销毁行动,22省(区、市)同步销毁侵权假冒商品4700多吨,货值达8.3亿元。
加强统筹部署夯实履职基础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商标、专利等领域执法职责继续由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承担”。作为承担执法职责的市场监管部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总局加强统筹部署,于2023年8月制定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强知识产权执法的意见》,为建立完善全链条、综合性知识产权执法制度机制提供依据,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知识产权执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支撑保障。《意见》明确,突出知识产权执法的重点产品、重点领域、重点市场和重点环节,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产品为重点,严厉查处商标侵权、假冒专利等违法行为;加强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执法,加大外商投资领域和老字号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对举报投诉较多的商品交易市场以及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市场的执法;严厉查处恶意申请注册商标和违法开展商标专利代理等行为。
2023年8月,《2023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实施推进计划》印发,明确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7类139项重点任务。在健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格局方面,《计划》提出,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衔接和跨部门执法合作,促进行政执法标准与司法裁判标准统一,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领域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依法依规对知识产权领域严重违法失信行为实施惩戒。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归集公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及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出质登记等涉企知识产权信息。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按照《关于新时代加强知识产权执法的意见》《2023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实施推进计划》要求,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为强化知识产权执法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广西将知识产权执法工作纳入自治区打击侵权假冒、知识产权保护等绩效考核,采取“四不两直”等方式督导考核,有力推动属地落实责任。江西印发《2023年江西省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方案》等文件。江西省市场监管局与省法院、省版权局联合印发《开展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
铁拳出击践行“监管为民”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这是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工作的出发点。
2023年,总局将打击假冒知名品牌及“傍名人”“搭便车”行为纳入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发挥“铁拳”行动综合协调、牵引拉动、高效协同的优势,持续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践行“监管为民”理念,针对民生领域的重点产品、关系创新发展的关键领域,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持续释放执法办案的震慑效应,守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江苏省邳州市市场监管局查处陈某等人生产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网络器材系列案件,涉案人员分布全国多个省份,涉案金额6000余万元;广东省揭阳市市场监管局查处王某某生产销售侵犯劳力士、雷达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手表案,涉案金额1.17亿元。目前,这两起案件已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广西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查办各类知识产权违法案件1302件,案值922.09万元。自治区市场监管、公安机关联合查办的广西金美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化肥案,查处生产销售窝点3个、涉案金额达2000余万元,抓获犯罪嫌疑人35人。
江西2023年共开展执法行动2146次,开展实体市场执法2985次;共处理专利案件3231件,查办商标违法案件607件。2023年11月底至2024年1月,江西组织开展赣南脐橙地理标志商标保护专项行动,有力护航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开展“双打护企”百日执法行动,全省累计查处各类侵权假冒违法案件9957件,涉案金额7.68亿元,破获涉侵权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案件412件;查处专利纠纷案件8496件,结案8118件。
近年来,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呈现出跨区域、全链条的趋势。针对上述情况,市场监管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执法协作取得新成效。
广西与贵州、海南、广东等9省区签订酒类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等6个协议。京津冀联合开展2023年知识产权执法“亮剑”“打假保名优”专项行动,建立健全京津冀跨区域、常态化打击侵权假冒执法协作机制;联合签发2023年度知识产权执法“亮剑”行动实施方案,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执法,加强全链条、跨区域治理,服务三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长江中游三省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协作,共同组织开展长江中游三省及省会城市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典型案例评析交流活动。
推进“三个监管”提升执法效能
适应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需要,市场监管部门严格履行《市场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2022年版)》有关知识产权执法职责,在知识产权执法中统筹推进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三个监管”,坚持以法治思维破解实践难题,以信用惩戒放大震慑效应,以信息技术赋能案件查办,推进实施商标专利领域“数字+执法”能力提升行动,不断提升执法效能,彰显市场监管执法权威。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案情分析交流会,采取“案件研讨+经验分享”形式,知识产权专家与办案骨干针对近期疑难侵权纠纷案件中遇到的侵权判定、法律适用以及被请求人抗辩理由等重点方面分析研讨,凝聚各方智慧,推动知识产权执法水平提升。
山东省青岛市市场监管局推行“服务型执法”,做好知识产权执法后半篇文章。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在执法办案的同时按下服务企业的“回访键”,知识产权执法人员深入企业一线回访看办案成效,送“体检”服务,解发展难题,促合作共赢……在体现执法力度的同时,彰显执法温度,助力企业健康成长。
广东省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坚持把提升电子取证水平作为市场综合执法提质增效的重要任务,以大要案件为突破口,将电子数据取证融入执法办案全过程,构建线上知识产权保护高效协同平台机制,赋能智慧执法,促进执法办案能力再跃升。
吉林强化知识产权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实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专业领域监管有效结合。吉林省市场监管厅(知识产权局)与长春市市场监管局、长春市市场监管局双阳分局三级联动,依法将4名犯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当事人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进一步加大失信惩戒力度,营造信用信息覆盖面更全、失信惩戒措施更严、守信获得感更强的科技创新环境。
服务发展大局展示良好形象
进博会、服贸会、亚运会、大运会……2023年,众多重大赛事、活动在中国举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市场监管部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对外开放发展大局,展示我国政府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
市场监管总局先后在进博会、服贸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举办一系列保护知识产权国际论坛,民营和外资企业代表应邀出席,积极参与知识产权保护对话与磋商,讲好知识产权执法“中国故事”,传递打击侵权假冒“中国声音”,国内外反响良好。
进博会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自2018年举办以来,累计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超过2400项。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进博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认真部署,明确要求,并给予指导帮助。上海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办公室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第四届进博会知识产权保护百日行动。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和电商平台建立数据对接机制,建立了一批具有实战效能的数字模型,全面排查线索、感知风险。各成员单位加强部门、区域之间的执法协作,创新运用数字技术,有效提升进博会期间的知识产权执法监管效能。
2023年的金秋江南,钱塘江畔,杭州亚运会的精彩赛事吸引了亿万观众的目光。知识产权保护是亚运会赛事保障的重要一环,也是市场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印发通知,联合开展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会同省委宣传部、杭州海关等部门组织编印《第19届亚运会、第4届亚残运会知识产权保护清单》,7部门联合发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方案;6个主协办城市与浙江省同步建立相应指挥体系,共同构建重点明确、部门协同的立体式保护体系。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在4月26日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接下来,市场监管部门将按照总局“守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部署安排,突出“守护品牌”和“守护地理标志促进乡村振兴”两个主题,进一步加大各类经营主体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本报记者 李 春 孔国俊 李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