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改革重点 凝聚各方共识
北京举办第二期“营商环境会客厅”座谈会
本报讯 (记者 李 翔)“容错纠错机制对我们经营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可以进一步扩大适用范围就更好了”“非现场检查的理念特别好,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制度保障,逐步完善非现场检查工作机制”……7月10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举办第二期“营商环境会客厅”座谈会,邀请互联网科技、电子商务、食品流通、食品生产、餐饮等行业的8家企业代表面对面座谈交流,该局有关同志听取意见建议,并作积极回应。
据了解,2020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市率先试点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机制;2023年,制发第二版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清单。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法制监督处负责同志介绍:“自政策实施以来,已作出不予处罚案件16000余件,免罚额约7.56亿元。”今年,计划新增并修改清单部分条款,主要集中在广告监管、经营主体登记监管、食品安全监管等领域,进一步优化容错纠错机制建设,服务首都企业更好经营发展。
“我们在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政策出台的同时,会一同谋划相关的宣传和政策解读。在未来工作中,也会继续结合政策内容,增加政策解读深度,拓展政策解读方式,让政策有效落地到‘最后一公里’,惠及更广大经营主体。”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协调处负责同志表示。
当前,首都市场监管领域正持续推进现代化、数字化改革。2023年底,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加强非现场监管提升监管效能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落实好相关工作要求,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推进非现场检查制度的研究和制定,通过检查制度的改革减少对企业的不必要打扰,并提高监管精准性。
企业代表对非现场检查工作提出各自的建议,比如需重视保障数据信息安全、减少企业填报数据负担等,期盼更好实现“无事不扰”,帮助企业规范经营。
“我们将结合企业代表意见建议,优化完善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清单,规范非现场检查行为,落好改革的每一个具体点位,由点到面、由浅到深,兼顾执法‘力度’和‘温度’,推动市场监管领域法治营商环境建设走深走实。”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法制处负责同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