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排放的计量技术不断夯实
11项碳排放相关的国家计量基准、71类计量基准标志和134类标准获批
本报讯 (记者 李秋菊)7月21日,中国碳市场大会在湖北武汉召开。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相关负责人在大会上发言时表示,我国碳排放的计量技术不断夯实,截至目前,已经批准11项碳排放相关的国家计量基准、71类计量基准标志和134类标准,不断建立完善碳排放量值传递溯源体系,下达43项“双碳”相关的国家“双碳”计量体系规范和修订计划。
计量是确保碳市场数据准确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为碳市场建设提供精准的标尺。无论是能耗数据的监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还是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的实际检测,无论是有组织排放还是无组织排放的碳监测,都离不开大量的碳计量器具,都需要国际互认的测量标准和测量方法,都依赖准确可靠的计量数据。科学准确计量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碳排放,对于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而服务碳市场交易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越来越引起重视。
近年来,国家质量基础支撑碳市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市场监管总局积极发挥计量、标准、认证认可等职能作用,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先后下发了《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支撑碳市场的建设。在山东和浙江开展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试点,督促碳排放单位加强计量器具配备和数据管理,夯实碳排放数据质量的计量基础,批准内蒙古、广东、山东、福建等4家国家碳计量中心,加强碳市场相关计量基础研究和应用。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联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国网湖北电力公司共同开展碳交易数据核验和可行性认证基础研究,并发布全国首个碳计量数据凭证管理系统,为进一步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提供了新的模式和路径。
据悉,市场监管总局将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碳排放计量能力建设指导目录》,为各级计量机构、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计量能力建设提供具体的参考和指导。同时,加强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围绕火力发电、有色金属等行业的需求,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碳计量体系,提升碳排放核算监测能力,组织开展质量测量能力评价工作,组织开展直接测量与间接核算数据比对验证,不断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