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里的新“食”尚
浙江数字化改革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
本报讯 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农都水产市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场“食”代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自从该市场引入“浙食链”数字化追溯、食品快速检测等一系列食品安全改革措施以来,这里的每一个摊位、每一件商品都开始变得“聪明”起来。
张阿姨是新农都水产市场的老顾客,她现在买菜养成了一个新习惯,会先看农贸市场公示的快检结果,筛选掉不合格的摊位。然后,她再拿手机轻轻扫一扫摊位前的二维码,果蔬肉类的“前世今生”便跃然眼前。从农田、养殖场到市场销售,商品每一道流转轨迹,以及检验报告、检疫合格证明等信息,通过“浙食链”都清晰可查。
“以前买菜买肉,总担心农药、兽药残留。”张阿姨笑眯眯地说,“现在好了,市场里每天都有快检。我们只要用手机一扫,啥都清楚了。菜篮子让人放心,每天买菜的脚步也轻快了不少。”
“浙食链”和“快检”的应用,不仅受到消费者青睐,同样受到商户广泛欢迎。一名在新农都水产市场经营多年的摊主介绍,自从市场推出了这些改革,生意愈发红火了。他说:“以前顾客总问这鱼哪来的?兽药残留会不会超标?我只能说个大概。现在,客人也不问我了,只要扫个码,产地、检验报告一目了然。此外,市场还会对没有检验报告的水产品开展快检,确保每批产品都检测合格。客人买得放心,我卖得也舒心。”
小戴是负责监管该市场的市场监管所干部。她介绍:“以前,商户需要留存纸质票据,保存十分不方便。我们市场监管部门想要对每一种类、每一批次的食品进行全链条监管,也比较困难。现在,市场全面推广了数字化追溯系统,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轨迹非常清晰。如果出现问题食品,也可以及时对同批次产品进行溯源、召回。”
小戴还透露,以前市场里的快检是老设备、老项目、老方法,导致工作效率不高。现在,经过全省统一的“菜篮子安全守护”微改革,优化了快检项目、规范了检测流程、更新了设备试剂,并通过数字化平台集成数据,检测效率大幅度提升。检测出的问题食品,由市场开办方报送给监管部门核查、处置。一条条看不见的数据链,正把群众食品安全的防护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据了解,新农都水产市场的变化,是浙江省食品安全领域改革实践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深入贯彻“整体市监”理念,从农贸市场这个“小切口”切入,牵动数字化追溯改革、“菜篮子安全守护”微改革、农贸市场一类事集成改革、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一件事集成改革“四改融合”。浙江通过省、市、县三级市场监管部门上下联动,指导推进农贸市场规范化提升、数字化转型,对重点经营户开展培训,帮扶经营户使用市场自建系统或“浙食链”,并推动第三方检测机构强化快检,持续提升市场智慧管理能力。
截至目前,浙江省已有66家农批市场的12991个入场经营者激活应用“浙食链”,将追溯数据向下游1837家农贸市场、70396个农贸市场经营者流转,重点品种经营主体上链率达95.90%,重点品种上链率达99.83%,共开展快检36852批次,各市场食品安全规范化水平实现显著提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浙江省锚定推进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先行,持续推进改革,以打造“浙里食安”标志性成果为抓手,全面构建“两个责任”、分层监管、数字追溯、风险治理、社会共治五大体系。同时,深化“浙里食安”惠民八大改革,即“互联网+核查”改革、“研发+生产”一体化准入改革、以“菜篮子安全守护”微改革为重点的“四改融合”、校园食安智治集成改革、“百姓点检”惠民改革、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集成改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助企惠民改革、传统食品产业发展集成改革,为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注入了丰富时代内涵,提供了生动“浙江经验”。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聚焦社会民生和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小切口”,加速构建流程再造、资源集成的改革“大场景”,推进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先行,提高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让“浙里食安”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金名片。
□市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