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拾柴火焰高

——四川省攀枝花市食品安全志愿者参与社会共治纪实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4年10月30日 A2 版)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四川省攀枝花市,作为我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一年四季百花争艳。在这里,城乡居民常住人口120万,食品安全宣传志愿者达1万人。俗话说,窥一斑知全豹。日前,记者走进攀枝花市,感受食品安全宣传志愿者无处不在的“力量”,一幅“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画卷在花城徐徐展开。

“食安星空间”:树立共治新典范
  前不久,记者来到攀枝花市东区市场监管局设立的位于乐活天街商圈的“食安星空间”志愿服务站点,门前的空地被群众围得水泄不通。
  原来,东区市场监管局、东区卫生健康局的志愿者们正在这里为群众义诊和宣传野生菌食用安全知识。
  刚刚测完血压的张大爷满意地对志愿者说:“你们这个活动太好了,让我们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还能学到食品安全知识……”临近下午5时,前来问诊和咨询的群众仍然络绎不绝,身着红色马褂的志愿者们也一直耐心地为群众提供服务。
  由东区市场监管局创办的“食安星空间”志愿服务站,位于攀枝花市中心区域,周边有多个商业街区和社区,覆盖15万人口和7000余户经营户,其中食品经营户超过3000户。“食安星空间”虽然只有十几平方米的空间,却配备了智慧监管屏、可折叠桌椅等设备,集数字“驾驶舱”、食安“孵化园”、服务“解忧室”三大功能于一身。
  东区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总监刘俊告诉记者,“食安星空间”志愿者服务站今年3月运行以来,成功解决了辖区市场监管部门工作量大、点多、人少的监管难题,体现了真正的社会共治。
  “食安星空间”大胆创新“1+ 3”共学模式。“1”即全力打造一个“共享课堂”,定期为多类人员开展培训及宣传活动。“3”则是用心讲好三门“个性课程”:针对包保干部开设“随培课”,打破时间与地点的限制,让培训更加精准灵活,如特色课程“陪着监管干部查隐患”“你点我讲”等,极大地提升了包保干部的业务能力;针对经营者开设“微型课”,将实用的经营规范与安全要点一一传授,促使经营者自觉规范经营行为;针对消费者开设“普法课”,打通科普宣传“最后一米”,让消费者掌握辨别安全食品的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据统计,“食安星空间”自运行以来,已开展包保干部培训15次,430人次从中受益;经营者培训96次,超过6000人次的食品从业人员专业得到提升。同时,收集到的隐患排查线索达186条,充分显示出食品安全共治体系的高效运作。
  此外,东区市场监管局不断创新立体化志愿服务模式,将“食安星空间”精心打造成服务周边群众的“解忧室”。如今,越来越多的经营户、消费者、包保干部、志愿者逐渐融入食品安全工作中。目前,全区食安志愿者达2000余名,日常开展法律咨询、基础体检、受理投诉、“你点我检”线下投票等志愿活动,让食品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提升市民食品安全科学素养。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让仁和“烟火”更红火
  当记者来到攀枝花市仁和区国潮风情街采访时,发现街道一侧的“食安宣传共享空间”内,提着蔬菜的群众排成了一列队伍,两名身穿白大褂的志愿者正在对消费者提供的芹菜作“毒死蜱”农药残留检测。
  正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快检试纸的罗女士告诉记者,被检测的芹菜是她刚刚从旁边农贸市场买回来的,家里正在读小学的孙子最喜欢吃芹菜炒肉,今天特地来检测下市场上售卖的芹菜。5分钟后,检测结果显示阴性,罗大妈提着芹菜满意地往家走去。
  今年以来,仁和区以志愿者服务为主线,构建“1+4+16”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模式,有效打通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社会监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设置1批智慧展示窗口。依托“食安花城”、学校“互联网+明厨亮灶”等智慧监管平台,在仁和市场监管所、大河中路市场监管所、国潮风情街等地段设置智慧监管展示屏,实时向社会公众展示商圈内食品经营单位后厨情况,发布食品经营单位“红黑榜”,推动食品经营者从“要我规范”向“我要规范”转变。
  打造4个志愿服务品牌。以外卖“仁小哥”义“骑”护食安。在全市率先聘请5名外卖骑手担任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对日常送餐中发现的食品安全轻微问题及时向商家反馈并报告给外卖平台,涉及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和线索及时报告市场监管部门核查处置。以食安“小卫士”监督“校园餐”。组建食品安全志愿服务学校大队,开展“小手拉大手”志愿服务20余次,邀请50名大学生志愿者全程参与执法人员的现场检查监督等。以企业“吹哨人”织密“安全网”。组建18名食品生产企业“吹哨人”队伍,监督本企业、本行业,主动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以基层“新农人”宣传出实招。组建“新农人”食安志愿服务小分队,在传统民俗及特色节假日期间,传播食安科普知识、引导安全消费习惯。
  设立16个食安共享驿站。选取部分网红商圈、繁华商业街及康养场所设置16个“食安共享驿站”,作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设“食品安全”共学课堂、培训基层治理网格员、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的有效载体,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目前,共组织辖区食品从业人员、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属地包保干部开展食安大讲堂及分享交流会16期,培训包保干部、从业人员1545人次;开展“慧眼辨识保健食品”、志愿者在“烟火仁和”及“创建食安示范城 乐享食安新仁和”等志愿服务活动4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5万余份及“你点我检”调查问卷200余份,让食品安全科普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烟火仁和”注入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动能。

□本报记者 颜 伟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