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涪陵服务型执法推动“古法泡菜”走向国际市场
日前,重庆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总队通报2024年全市市场监管领域十大服务型行政执法典型案例。涪陵区市场监管局报送的“助力‘古法泡菜’从行政违法到国际认证”案例上榜。
企业初创即碰“红线”
重庆某食品有限公司创立于2023年3月。当事人租用涪陵区一废弃厂房开设泡菜类食品生产企业,在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情况下向周边农户收购新鲜萝卜、青椒等蔬菜20余吨。当事人收购上述农产品后,经过洗切等粗加工程序即装入厂房内埋在地下的42个陶土缸里发酵生产“古法泡菜”。
当事人在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情况下开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于2023年3月被涪陵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查处。执法人员现场检查时发现,当事人生产经营场所存在“三防”设施缺失、地面未硬化、食品安全检测手段缺乏等问题,不具备食品生产经营获证条件。
当事人辩称“古法泡菜”属于食用农产品,不用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自身创业困难,边施工边生产是因急需投入运营,收回成本;企业投入大、收益小,属于薄利多销,担心高额罚款令其无法为继。
经调查,当事人在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情况下开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鉴于当事人在本案调查过程中如实陈述违法事实并及时改正,未销售相关货品且尚未产生实际社会危害后果,故该局决定对当事人依法予以减轻处罚。
深入探讨案件情况
本案中,针对案情细节、当事人辩解等具体情况,执法人员间产生了较大分歧。有执法人员认为,当事人违法生产食品的规模较大,货品一旦流入市场会产生重大食品安全隐患,还会产生舆情风险,理应从重处罚;有的执法人员认为,当事人违法行为被市场监管部门及时查处,相关货品尚未流入市场且未产生实际社会危害后果,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还有执法人员表示,应当从实际危害和市场有序发展两个维度出发,对当事人违法行为依法酌情处罚,同时应以此为契机帮助经营主体了解法律规定、积极整改,帮助其成为标准化、规范化的食品生产企业。
经过多次探讨、研究后,该局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作出依法减轻处罚并由相关科室和企业所在地市场监管所指导当事人整改的决定。
深入企业助力提档升级
在执法办案期间和结案后,涪陵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就如何支持企业发展,多次对企业上门指导。
促整改,建标准厂房。该局执法人员多次进入整改施工中的厂房督促规范整改,大到生产线的组装方式,小到排水沟的井盖尺寸,都一一给出建议。短时间内,生产场所从烂泥地毛坯厂房变为具备标准化设备的食品加工厂,一次性通过食品生产现场核查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立标准,获“非遗”称号。该局工作人员多次向当事人指出建立标准的重要性。在该局指导下,当事人将传统“古法泡菜”生产工艺与泡菜生产国家标准相融合,对产品进行改造提升。产品被命名为“涪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执法人员建议下,企业及时申请了注册商标,保护自身知识产权。
抓品质,对接国际市场。在标准化建设基础上,涪陵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向企业提出做产品认证,同时讲明产品获得认证认可带来的好处。在该局指导和帮助下,当事人通过美国FDA认证,为对接国际市场打下基础。
在涪陵区市场监管局帮助下,当事人从最初经营农业企业“投入大、收益小”的困境中走出来。近半年来,企业“古法泡菜”出货量近1000吨。通过FDA认证后,企业开始对接海外市场,经营收入达640余万元,产品单价较同类产品高15%。企业负责人专程前往涪陵区市场监管局,送来一面写有“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热心帮扶企业发展”字样的锦旗,表达对该局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支持企业发展的谢意。
案例评点
本案办理过程中,办案机构树立执法新理念,探索执法新模式,取得明显效果。
一是释法明理,推动案件查办。办案过程中,执法人员依法严格落实行政处罚,做到定性准确。同时充分考量当事人实际情况和相关情节,做到裁量适当,即让当事人充分认识到其违法行为的危害性,主动接受处罚,又凸显了执法温度。
二是惩教结合,服务企业发展。办案过程中,执法人员落实包容审慎监管相关要求,监管与服务并重,指导合规经营。同时结合行业特点,为当事人量身定制发展策略,让企业在取得食品经营许可后做大做强。
三是举一反三,提升行业管理水平。涪陵区市场监管局针对泡菜行业多数企业规模小、硬件差的现实情况,以此案为契机加大对辖区酱腌菜行业的监督检查和培训帮扶力度,及时消除一批食品安全隐患,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助推产业发展。本案的办理过程将行政处罚与服务发展的理念充分融合,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文光辉 苏 适 郭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