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动信用风险分类监管
今年以来,江苏省充分发挥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在创新监管机制、增强风险精准治理能力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深度融合,全系统风险分类结果应用率达到66.3%,平均问题发现率提升至34.9%。
一、聚焦监管重点热点问题,探索创新预防式监管
建立健全早发现、早预警、处置的风险管控机制,实现从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防范的转变。
一是构建多层次风险预警模型。针对监管中的常见风险,开发包括一址多企、一人多企等单一指标预警模型。2023年初,借助聚类分析等机器学习算法,开发上线住所失联等综合指标预警模型。今年以来,落实新《公司法》实缴新规,开发畸高注册资本、实缴出资比例过小、认缴出资时间超过法定期限等预警模型。
二是组织开展定向抽查检查。结合年度工作重点,加大对住所失联、年报全零申报、畸高注册资本等企业抽查力度,对存在隐患的企业做到早介入、早规范。
三是开展多形式预警提醒服务。全省多地通过发送短信、组织培训、开发合规微信小程序等方式,对预警企业实施定向提醒指导,做到服务在前、警示在前,督促企业及时履行法定义务。
二、聚焦多元标签化管理,助力实施精准化监管
构建经营主体标注体系,深入挖掘经营主体信用属性,实现监管服务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构建多元标签体系。从行政区划、所属行业、许可类型、荣誉认定、风险类型等维度,建立不同属性标签库,实现经营主体“精准画像”,为实现跨领域监管、精准监管奠定良好基础。
打造规范管理体系。太仓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起草的《数字法人标签编码规范》地方标准被纳入江苏省数标委首批重点标准计划清单。通过统一标签用语、定义、结构等主要属性,为实现标签共享共用扫清技术障碍。
拓展标签多场景应用。通过多标签组合分析,精准锁定部门联合监管的抽查事项、监管对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为企业“降压减负”。部分地区结合标签信息提供精准专项服务,推送典型案例警示、项目申报指南等定制化资讯,打造便民便企服务圈。
三、聚焦护航新业态发展,积极实践包容审慎监管
聚焦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给予必要过渡期,以“疏”代“堵”,指导其及时纠错,进行适度、有效监管。
补充“四新经济”测算指标。将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研发等数据纳入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健全助力“四新经济”发展的指标框架。
试点白名单管理模式。南京、南通等多地结合地区产业特点,对信用风险较低的“四新经济”企业,针对登记事项、公示信息探索实行触发式监管,未出现触发情形则不主动开展现场检查。
建立信用惩戒缓冲机制。无锡等地对于信用状况良好的现代产业集群企业,优先采用责令改正、批评教育等方式纠正轻微违法行为,加强信用惩戒前的告知和指导。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 柳书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