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规范涉企检查再添“硬措施”
现场检查必扫码 检查记录可追溯
本报讯 (记者 李 翔)一直以来,政府部门检查频次过高、随意检查、重复检查成为困扰经营主体发展的问题之一。着眼于解决这一“痛点”,北京市规范涉企检查再添“硬措施”。12月18日,记者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获悉,北京市“扫码检查”改革再升级,执法人员不扫码,企业有权拒绝检查。检查结束后,企业可在“京通”平台上对检查行为进行评价。
什么是“扫码检查”?记者了解到,作为北京市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构建的抓手,“扫码检查”是指各监管部门在启动实施行政检查和访企活动前,均需使用北京市综合办公平台上的“综合监管e码查”小程序扫描企业营业执照上的“企业码”,向被检查主体展示检查任务、检查人员等信息后,方可开展行政检查或访企活动。
“今年11月29日新修订的《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提出,行政执法人员现场检查时,以扫描经营主体营业执照二维码记录检查行为。”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意味着,通过扫码,将各类涉企检查从一开始就置于有效监督之中,实现所有检查行为全程线上管理,让检查更加公开、透明和规范。”“扫码检查”目前已覆盖市、区、街镇三级950个执法主体、2.6万余名执法人员的数据信息,实现全市检查信息可共享、可追溯。
目前,北京市已实现市场监管、城管、消防、交通、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等49个部门的检查数据全量归集,检查结果通过“企业码”关联在企业名下。企业可以随时通过“京通”小程序了解各部门检查结果,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监测分析,精准发现检查扰企情况较多的经营主体,有针对性地解决重复检查、任意检查等问题。
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对监管部门检查行为的监督,北京市持续完善“扫码检查”评价机制,企业可以通过“京通”企业端随时对检查行为进行评价。
记者了解到,企业可使用微信、支付宝或百度搜索“京通”小程序,使用企业账号或电子营业执照登录后,点击“企业空间”,找到数字服务中“企业行政检查结果”,查看相应检查记录进行评价,随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问题建议在核实过程中不会公开企业信息,以保障企业诉求得到高效处置。此举将在推动各监管部门规范检查行为、实现公正文明执法的同时,更好地让企业专注经营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发展动能。
“扫码检查”系统在提升检查规范性和透明度的同时,还建立了扫码“提示”“阻断”机制,如同一经营主体短时间内被多次检查,系统将向后续检查及访企人员进行“扰企”提示,并对严重扰企行为进行阻断,减少随意检查、低效检查和部门间的重复检查,提高监管质效。
数据显示,从今年7月1日北京市全面推行“扫码检查”监管改革以来,截至11月底,全市各部门已开展“扫码检查”21.95万次,减少重复检查6300余次,涉企检查更加规范透明,行政检查质效得到明显提升。
编后
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规范高效的涉企执法。对于当下的经济形势而言,规范涉企执法,回应企业关切,更大力度保护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显得尤为关键。
北京市推行“扫码检查”监管改革,让“扫码”成为执法人员入企检查的规定动作,还赋予企业向不扫码的执法人员和执法检查说“不”以及评价检查行为的权利,彰显了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减轻企业负担、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决心。
“扫码检查”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手段,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一种制度的创新。行政执法部门不断探索、更新规范涉企执法行为,其目的是让企业能够更专注于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好地发展壮大。
行政执法的最终目的不是为难企业、处罚企业,而是要弥补市场失灵和不足;规范行政执法也不是当“甩手掌柜”,而是要帮助企业实现合规生产、健康发展。可以预见,随着涉企执法行为的不断规范化,企业投资经营信心将越来越足。期待各地各部门持续为打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出新招、谋良策,激活市场经济“一池春水”,充分释放市场经济的韧性与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