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西产:汽车召回制度20年,创新与挑战并行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4年12月28日 A3 版)


  汽车召回制度自实施以来,已经走过20年的历程。这20年间,它不仅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也伴随着无数的创新与挑战。在这一制度的推动下,汽车安全技术不断进步,汽车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消费者的用车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然而,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兴起,汽车召回制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教授回顾汽车召回制度的20年历程,探讨汽车召回制度在新时代下的发展与挑战。

汽车召回制度为汽车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问:请简要介绍您对我国汽车召回制度的看法,及其促进汽车行业质量提升的重要性。
  朱西产:汽车召回制度是2004年10月推出的汽车质量监管措施,到2024年10月正值20周年。汽车产品的质量问题往往伴随着安全问题,由于质量问题存在导致交通事故的安全风险,如果在后市场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汽车用户的用车安全就难以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10月,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借鉴欧美汽车召回管理方法,创新地推出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2015年,《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正式发布。这两项法规的出台对我国汽车产品的安全监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一,对涉及安全的汽车标准的符合性管理进行了延伸,从产品准入延伸到了用户使用过程,实现了汽车产品安全管理全寿命监管。第二,由于汽车产品使用条件复杂、新技术创新快,满足现行标准的汽车产品也依然存在安全缺陷,《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对更广义的安全缺陷进行了细化,并通过召回措施消除安全风险。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悬在汽车生产企业、经销商头上的一把“利刃”,让生产企业在汽车产品设计、制造、销售过程中始终严把安全质量关。量产车一旦发生批量的安全、环保问题,汽车生产企业将遭遇灭顶之灾。例如高田安全气囊,由于气体发生器设计缺陷,用户使用过程中存在壳体爆裂而导致乘员伤害的安全风险,大量的召回使全球第二大约束系统生产商高田气囊公司倒闭。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实施,使生产企业必须关注产品全寿命周期的安全,破除了“满足标准要求即可”的落后观念,大幅提升了产品设计、制造、售后的质量水平。
  20年的实践充分表明,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先进的管理方法,目前已经将所有消费品纳入召回范围。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这一科学的、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确保了中国制造在向高质量、高品质方向发展,为中国制造的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我国是制造大国,产品质量是产品品牌的灵魂,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产业大国,中国制造正在成为可靠、实用、高品质的象征,中国制造业的崛起,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实施功不可没。
  问:请介绍几个令您印象深刻的汽车召回案例,及案例对汽车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朱西产: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建立伊始就走了国际化路线,与欧美先进的缺陷产品管理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协同关系,在欧美市场召回的产品信息能够及时地反馈到我国的舆情监控中。企业在欧美市场发出的召回,也必须向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报备,如果我国市场的产品存在同类缺陷,也必须同步召回,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实施结束了“中国市场被区别对待”的日子,确保中国市场的产品与欧美市场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具有同等的质量。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高田安全气囊召回案例,整个案件是由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发现缺陷并进行调查的,历时2年。据我了解,我国监管部门始终跟踪调查结果,同步与高田气囊公司进行技术沟通,收集高田安全气囊在国内车型上的配套信息,并对高田安全气囊在中国的生产企业进行深入调查。这个案件召回的车型数量高达2400多万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召回案件。
  另外,2012年至2014年,大量用户反馈某品牌汽车行驶过程中后桥发生断裂。相关技术机构经过调查,确定了缺陷的形成机理,通过实验室测试和试验场整车验证复现了断轴事故。在调查报告翔实的证据下,该企业对全球同类型后桥结构的车型进行了缺陷召回,为断轴事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新能源汽车安全风险与召回管理
  问: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面临哪些安全挑战,该如何应对?
  朱西产: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技术创新带来了新的安全难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以下简称召回中心)总结为“双失控”——动力电池火灾的热失控和智能驾驶误用而导致的动力失控。
  据我所知,针对智能新能源汽车“双失控”安全风险,召回中心通过科技部重大专项开展了科研攻关,为智能新能源汽车出现的新的安全问题制定有效的召回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智能网联新技术构建的用户数据闭环、新能源汽车政府监管平台的建设为智能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提供了全新的监管技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相信高效而先进的数据技术能够打开智能新能源安全难题这把锁,在智能网联技术支持下,智能新能源汽车安全缺陷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同时,国家标准《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动态监测预警技术要求》正在制定中,可以预见,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将助力进一步发挥监管作用,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火灾分析进行及时预警。
  问:20年来,汽车企业应对召回事件的态度有了哪些改变?
  朱西产: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实施伊始,生产企业担心由于召回而损害了品牌形象。但是随着大量召回的实施,生产企业的观念发生了改变,通过召回及时消除用户安全隐患变成了一个负责任的企业该有的态度。
  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实施20年,国内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也走过了这个心路历程,从“不愿意召回”到“积极主动召回”,体现了生产企业的责任心,召回成为高安全性、高质量产品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汽车产品召回数量逐年提高,也恰恰反映了汽车企业对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配合与重视。
  问:工信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对OTA升级活动提出新的监管要求,您怎么看待?
  朱西产:汽车企业通过全新电子构架的设计,具备实现OTA的能力。通过用户数据闭环高效地收集用户数据,对风险进行收集、分析,对控制算法进行优化,通过OTA及时消除用户安全隐患。
  如今,OTA已经成为智能新能源汽车重要的技术,企业通过E/E构架的改进,对汽车的软件、硬件功能通过云端更新方式进行迭代开发,OTA技术的实施,意味着新车型上市销售后企业依然在对汽车的功能、性能进行持续的优化。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开发过程变成了“收集用户数据—改进控制软件—OTA配置到用户车上—再收集用户数据—再优化改进控制软件”这种迭代开发的过程。
  新技术为企业的开发提供了技术创新的高效率方法,但是也存在“拿用户做小白鼠”的质疑,所以智能新能源汽车的OTA必须纳入政府监管。目前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信部已经发布智能新能源汽车OTA的管理文件,并在技术上逐步完善。
  问: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五部门推出的汽车安全沙盒监管试行制度,您如何看待?有何建议?
  朱西产:如何平衡“技术创新”和“安全监管”这对矛盾是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如果按照传统汽车的管理方式,没有被充分证明安全性能的产品是不能销售给用户使用的。但是智能新能源汽车开发中需要海量的使用数据,没有用户数据,企业就无法进行迭代开发。
  沙盒监管是平衡技术创新与技术风险的科学方法,让这些安全性能还未被充分证明的创新技术产品进入沙盒,把风险控制在沙盒内不发生泄漏,既保障了新技术应用,又合理控制了安全风险。
  由此可见,沙盒监管是控制动力电池热失控风险、人工智能算法风险等的必要手段。做好沙盒监管,我认为关键在于解决技术创新难题。沙盒监管技术核心是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技术,监管方需要掌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处理等技术。
  在传统汽车召回管理过程中,政府监管部门构建了交通事故场景库。为了做好智能新能源汽车沙盒监管,我认为召回中心应关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失控风险场景库和自动驾驶汽车事故风险场景库的构建,并掌握基于场景数据库的数据回灌测试技术,对进入沙盒的智能新能源车型进行快速、高效的安全风险测试评价。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