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燃烧变“沥青”?“神仙酒”治病?……

关于这些年度热词的真相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5年01月15日 A4 版)

  1月8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24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召开。
  食用油燃烧变“沥青”?“神仙酒”真有神奇功效吗?“见手青”蘑菇中毒致幻可当儿戏?……对于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的2024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多位来自食品科技界的院士及专家学者在会上进行了科学解读。

热点一:食品欺诈频发——货真价实何其难?
  解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陈君石
  “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为代表的食品欺诈,虽然不一定会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但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打击了消费者对食品供应的信心,扰乱了公平竞争秩序。要通过完善法制、行业自律、科普宣传、加强监督等,共同构建食品真实性社会共治共建的良好生态。

热点二:减油、增豆、加奶——做好健康“加减法”
  解读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宁
  针对我国居民油摄入过多,豆、奶类食品摄入不足等膳食结构现状,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提出“减油、增豆、加奶”的改善措施,对于促进我国居民合理膳食结构形成,提升健康素养,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热点三:脱氢乙酸钠——标准调整引热议
  解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孙宝国
  脱氢乙酸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对食品添加剂实行严格的准入和淘汰机制,开展持续、动态的跟踪评价,不断调整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并对部分物质禁止使用。强制性标准实施前都会设置一定的过渡期,给予食品生产企业以调整的过程。要科学、理性地看待标准调整。

热点四:食用油燃烧变“沥青”?——陈年老“梗”莫恐慌
  解读专家:江南大学教授 王兴国
  食用油在不完全燃烧后都会形成黑色胶状物,这是油脂的共性,也有高温加热的缘故,将食用油烧热变“沥青”与“问题油”挂钩的说法是错误的。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传播食品营养和安全信息,以免误导公众。

热点五:大肠杆菌O157:H7污染含洋葱条汉堡——食源性疾病仍为“头号杀手”
  解读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食品安全首席专家、研究员 刘秀梅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以大肠杆菌O157:H7为代表的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极易污染生肉、生乳和生鲜蔬菜。国内外正逐步完善基于风险的控制措施,我国社会各界都应予以高度重视,食品企业也要加强对食品原料、生产经营过程的风险管理。

热点六:“中药奶茶”爆红——食药物质圈粉年轻人
  解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南昌大学教授 谢明勇
  食药物质是指传统作为食品,且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物质。食药物质的创新应用是我国食品行业健康转型的重要方向。行业在应用食药物质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并加强食药物质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同时呼吁建立食品功能声称管理体系,为食药物质相关产品的市场定位提供标准化依据。

热点七:溴酸盐“达上限”——乌龙事件“水”落石出
  解读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安全与标准技术分会主任委员、研究员 王竹天
  溴酸盐在涉事产品中的含量符合标准要求,且远低于能够引发健康风险的量。用欧盟标准评判饮用天然水产品溴酸盐含量,属于标准套用错误,关于溴酸盐“达上限”的表述也易引起公众误解。呼吁食品安全信息发布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

热点八:“见手青”出圈——蘑菇中毒非儿戏
  解读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范志红
  网络中将“见手青”中毒体验娱乐化的行为十分危险。野生“见手青”多属于条件食用菌,可能含有多种有毒物质,其中毒机理复杂,中毒后果严重。建议网络平台加强相关内容审核管理,相关部门强化相关科普宣传,公众坚持“不采、不买、不吃”不认识野生蘑菇的原则选择食物。

热点九:节粮减损——耕好“无形良田”
  解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教授 金征宇
  做好“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节粮减损,将极大减少我国食物资源的浪费。要依靠现代化科技手段,建立节粮减损长效机制,实现“藏粮于食品”的目标。政府、行业、企业和消费者也要多方协同,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的良好风气。

热点十:央视揭秘“神仙酒”——神奇功效是虚假宣传
  解读专家: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中心主任钟凯
  普通食品不能宣称保健功效,更不能宣称治疗或预防疾病。食品企业在市场营销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规要求,确保产品宣传的真实性。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时应查看“蓝帽子”标识,并按标签、说明书要求规范使用。

□本报记者 宿志红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