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标准化发展如何发力

——从标准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动态看我国标准数字化转型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5年02月20日 A7 版)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公告,就《标准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建立标准数字化顶层设计取得突破,将有力助推实现标准内容、标准研制、标准应用等方面数字化赋能。
  当前,数字经济呈现出体量大和发展速度快的特征,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渗透率高,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多、范围广,所带来的标准数字化需求巨大。
  在标准领域,世界各国专家普遍认为标准数字化转型是标准化发展的内生需求,是必然趋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以及英、德等国的国家标准化机构分工推进相关工作,推动建立一致的转型共识与战略。虽然部分共识已以白皮书的形式对外发布,但在国际标准组织中,尚未系统形成标准数字化标准体系与相关标准,也无对口技术委员会。
  反观我国,对标准数字化相继出台不少顶层战略部署。2021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标准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目标;2023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构建标准数字化平台,发展新型标准化服务工具和模式”的目标任务。围绕国家对于标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部署,市场监管总局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标准数字化研究,构建标准体系框架”的要求。
  这不失为一个风口。业内人士介绍,为提升标准数字化水平,我国已陆续在机器可读标准试点建设、标准数字化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实践探索。
  2022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成立全国标准数字化标准化工作组(SAC/SWG 29)。该标准化工作组最初由86名委员组成,主要负责标准数字化基础通用、建模与实现共性技术、应用技术等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据市场监管总局官方消息,成立该工作组,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助推标准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要。依托这一技术组织平台,我国将围绕标准数字化过程中的相关概念、原理、组织形式、制定程序、本体构建、应用和服务等方面标准化需求,加速开展标准研究及制修订工作。
  记者查阅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全国标准数字化标准化工作组目前已归口2项国家标准,另有15项国标计划,均聚焦标准数字化,涉及通用指南、平台架构、标准机器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内容。基于前期研究,全国标准数字化标准化工作组初步构建了此版标准数字化标准体系。
  基建之路多坎坷。标准体系的构建从来都极其考验编制团队的智慧。如若考虑范围不够全面或逻辑链条不够通畅,都会对后续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记者从全国标准数字化标准化工作组方面得知,此版标准体系遵循“科学合理、系统布局、协调国际、面向未来”的原则,以“什么是标准数字化——怎样实现标准数字化——数字化的结果是什么、如何使用”为逻辑主线,分别建立标准数字化的概念秩序、行为秩序以及结果秩序。全文共六章,包括标准数字化参考架构、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
  标准体系首先需要回答“什么是标准数字化”这一总体性问题,建立整个标准数字化活动的底层共识与公共规则。对此,征求意见稿明确,标准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对标准内容及生命周期全过程赋能,使标准承载的规则与特性能够以数字形式被机器读取、传输与使用的系列活动。标准体系设置了“A基础通用”板块,从“术语定义、分类分级、基本原则与方法以及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制定规则,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此外,还基于对国际、国内标准数字化实践案例的分析,设置“B过程实现”“C数字标准”“D应用与服务”三个板块,用于解答“怎样实现标准数字化”和“数字化的结果是什么、如何使用”的问题。
  征求意见稿还提出了未来的标准研制计划,明确“到2025年,制修订不少于20项标准数字化领域国家标准”的建设目标,并鼓励产学研用各方参与标准制定,增加标准有效供给。据悉,拟研制的标准类型涉及术语类标准,通用指南与参考架构模型等指南类标准,内容标识、内容模块化、机器语言表达等规范类标准,成熟度评价等评价类标准,以及应用与服务过程中各领域可能需要的试验测试与规程类标准。
  后续,依托全国标准数字化标准化工作组对数字化标准研制的实践探索,我国标准数字化标准体系必将不断完善,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效益必将显著提升。

□本报记者 陈 静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